古代讀書是致富之道。明代有首《勉學歌》:「君不見西鄰婦女巧畫眉,笑我無妻誰娶之。讀書一旦高及第,豪門爭許成婚期。昔時孤房今花燭,孔雀屏開欣中目,始信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讀得好,真可財色兼收。這種美事,今之窮苦讀書人連夢想都不敢。
讀書人太多也未必是好事,如今國際經濟危機,知識精英最易失業。中國封建社會綿延幾千年,有一原因是少有人失業,甚至民國軍閥混戰時代也沒失業大軍。失業者一是讓軍閥「抓壯丁」,當丘八;二是跟着共產黨,參加紅軍,打土豪、分田地。二萬五千里長征,人們以為紅軍一路吃草根樹皮,偶一為之可以,實際是一路打劫,天天有白米飯吃,走到藏人地區收割青稞果腹。這萬計軍人也不叫失業,而叫「共產事業」。
古今中外解決失業問題的最高手是毛澤東,一九六八年他指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批知青到農村安家落戶。那個年代,韓素音、趙浩生一類的歌功頌德文章時常刊登在《參考消息》,說「中國沒有失業」,如今想起倒也是當年現實。地富反壞右或勞改、或群眾專政,只給二十多元生活費,也算「就業」。
工業化、現代化加資本主義必定造成失業大軍,香港如是,神州大地亦如是。大學問家任繼愈一生研究哲學,他相信機遇即命運,他認為他能編出《中國哲學史》就是機遇好,就是因毛澤東看得起他,他表示:「找別人一樣編得出來。」香港第一代華人富豪,多由上海、寧波等地逃來,倘不背井離鄉,「公私合營」說不定比我還要窮……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