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至八月,是本港氣溫相對較高的月份,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之下,預防感暑是十分重要的。在暑天外感的病邪之中,中醫有一個名詞叫作暑濕。
「暑」以二十四節氣計算,是在夏至之後,立秋之前。暑邪會令人生病,出現口渴、尿少、氣短乏力、精神困倦等。皆因炎熱天氣使人汗出,耗傷人體的津液。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正氣,會隨津液流失而耗損。因此在暑天過度汗出,會使津液和正氣都減少。
暑熱之邪又多兼濕邪。夏季炎熱,雨水較多,氣溫及濕度較高,加上暑熱使地濕上蒸,所以夏天容易外感濕邪,故稱為暑濕。暑濕的症候有胸悶、惡心嘔吐、肢體有重墜感、易感到倦怠、甚或脾胃困濕,而致大便稀爛、黏膩不爽。
治療暑濕的方法,多為清熱解毒,消暑祛濕。常用的中藥有荷葉、青蒿、綠豆、水翁花等。正如剛才提及,暑邪易耗氣傷津,故亦會加入一些益氣而不燥的藥物,例如太子參(孩兒參,小圖)、西洋參(花旗參),也會加入麥冬等養陰生津的藥。下次將會提到日常防止感暑的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推廣小組
scm@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