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效率不彰難有大發展

回歸十二年,董治時期講推動經濟轉型,最後不了了之,到曾蔭權掌政,只集中注意力於所謂四大支柱,以金融業為龍頭,曾蔭權豪言壯語,揚言參考紐約經驗,可養活千萬人。勢估不到金融海嘯巨浪翻騰,華爾街面目全非,美國政府干預金融市場力度之大,史無前例。全球巨變下,四大支柱顯得一片蒼白,公眾對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憂慮,邊緣化危機更覺深重。

面對新的形勢與新的挑戰,粵港融合迫在眉睫,加上上海高速發展居高臨下,勢頭直逼香港,國家「十二五」規劃已把香港納入其中,特區政府必須提交遠景規劃。應對這三大挑戰,時不我與,再也不能夠虛耗光陰了。

六大產業的提出,屬舊酒新瓶之舉,新意欠奉,最大的變化,是政府鬆動了「積極不干預」的口徑,在新的形勢迫力之下,要做領軍者的角色,發揮居中協調業界意見,提出各種誘因以吸引投資者。土地、稅務優惠、專業人才以至法例上的修訂等等,至為重要。

問題是,政府與業界的溝通不足,常有閉門造車之舉動,以發展私營醫療服務為例,雖然預留了四塊土地予業界投標,可惜業界自始至終反應冷淡,反而批評政府選址偏遠,不利私家名醫往返,而且政府附帶的條件甚多,業界興趣不大。

有趣的是,建議批出的土地,需要城規會更改土地用途,諮詢審批需時,港式政策過程自回歸後愈益拖長,費時失事,效率不彰。據食物及衞生局指出,預計各幅土地需要三至五年時間,才能正式使用。粗略一算,連同入標書的審批到興建醫院的動土到落成,豈非又再多三年?六至八年內,相信鄰近地區如珠三角的中心城市,早已乘勢而起,走在機遇的前頭了。要做好統籌協調的工作,必須下大決心,打破官僚架構的一大堆程序、守則與過時的指引,爭分奪秒,跑步前進。

曾蔭權政府要拿出破釜沉舟的氣概,一往無前,確立主攻點,下決心一抓到底,才能真正推動產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