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順哥情失嫂意 紓困乏力徒招怨

港府推出加碼紓困方案後,各方批評之聲不絕,但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沒有認真反省不足並加以彌補,反而十分風騷,連日來頻頻接受傳媒訪問或撰文,肉麻地自吹自擂。對於外界批評紓困方案急就章,缺乏針對性,他辯稱「簡單是美」,已回應市民的訴求;輿論諷刺他江郎才盡炒冷飯,他卻沾沾自喜地說,「只要飯炒得好食,客人滿意,也是一件好事。」

其實,一個廚師沒有自己的拿手絕活,只知炒冷飯,決不會是一個好廚師。同樣,作為本港的大掌櫃,曾俊華推出的加碼紓困措施乏力,又欠缺振興經濟的明確方向,則是不稱職的表現。「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兩成三受訪者認為他能力不足,未能為港解困;兩成三批評他漠視民生,未有大力紓困;認為他財經知識不足、不勝任司長的市民也達到兩成三。絕大多數市民對紓困方案感到不滿,對處在亢奮中的曾俊華而言,不啻是當頭淋了一盆冷水。

正如中產人士指出,中產對政府庫房貢獻最大,生活的壓力也最沉重,但政府每次推出紓困措施,中產總是被忽略。在金融海嘯及豬流感兩面夾擊之下,中產人士面對失業、減薪之苦,供樓的壓力驟增,為節省開支,部分中產不得不辭退家傭,今年頭三個月,外傭人數減少約一千七百人。有僱傭組織指出,近月僱主以經濟理由而提早解約的個案升近兩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本地僱用外傭人數減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中產受經濟逆境打擊最大,理應是紓困的重點對象。

曾俊華亦曾信誓旦旦地說,新一輪紓困措施將「快而準」,一度令中產人士產生期待。再一次令他們失望的是,加碼紓困措施儘管有十幾項之多,惟與中產有關的很少,且力度不足,受惠遠遠不及基層,以致中產人士憤憤不平,認為港府為討好基層而厚此薄彼。不患寡而患不均,港府紓困未能平息民怨,反而激化社會矛盾。

然而,這份被普遍視為優待基層的紓困方案,也沒有博得基層的掌聲。有社區組織負責人指出,仍有數以十萬計居於板間房、套房及天台屋人士,以及在職貧窮人士未能受惠。他們被稱為「三無」(無領綜援、無住公屋、無交稅)或「六無」人士,是本港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一群人,處在被港府遺忘的角落裏,紓困的陽光永遠照不到他們身上。可笑的是,當曾俊華被問及這部分市民時,他不是聲稱「不知道他們在哪裏」,就是反問「有何提議」,完全是一副不屑一顧的嘴臉。

上述民調顯示,三成三市民認為「三無」、「六無」人士完全未能受惠;一成七指惠及中產的措施不多;兩成九不滿港府無推出免電費、水費等惠及大眾的措施。可見曾俊華所謂「飯炒得好食,客人滿意」,純屬自欺欺人。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本港失業率節節攀升,目前已升至百分之五點三的高位,近二十萬人失去飯碗,相信失業率還將繼續攀升,曾俊華不以為憂,反而自鳴得意,認為港府的保就業措施已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又吹噓中小企信貸計劃反應良好而且有效,故決定提高擔保額及最高貸款額云云。可惜,事實遠非他想像中的那麼樂觀,中小企組織抱怨,銀行為規避風險而採取保守策略,寧可錦上添花,拒絕雪中送炭,經營狀況困難的中小企根本就得不到銀行批款,有關計劃仍然是口惠而實不至。

未順哥情,又失嫂意,加碼紓困方案吃力不討好,劣評如潮,其實並不令人驚訝。對於港府不早不遲,偏偏要拖到年中才推出加碼紓困方案,有高達四成三的市民認為此舉是有政治目的,想為即將到來的「七一」大遊行降溫。這正是港府之心,路人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