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調政策惹來不少抗議之聲,反應最激烈的是中文中學聯會,以全體執委集體請辭表示遺憾。對政府如此不「畀面」,相信是教育組織的首次。中中聯會的聲明說,這是政治決定,並非教育專業的決定。他們反對在校內以教學語言分班,認為這決定違背了教育的核心價值。
教學語言從來都是爭議的風眼,第一組別的學校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家長的思路,當然是一窩蜂催谷孩子入讀英文中學。因此,當孫公輕描淡寫地提出把教學語言「微調」(此名稱有誤導成分,「微調」其實是改變教育價值理念翻天覆地的變化),輿論都認為這是「極妙」的拆彈方案。對英文中學一向有偏愛的家長,聽到日後中文中學也可有全英文班,都普遍表示歡迎。
但微調政策既傷透了一向堅持母語教學的教育界人士的心,也變相強化了香港人對語文教學的兩大誤解,即英文中學質素比中文中學高,以及用英文學習其他學科後,學生的英語能力一定有所提升。
其實,只要辦學團體堅持理念辦好學校,中文中學也可以享負盛名,例如培正中學和地區名校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等。這些學校的學生,中英文都有良好基礎,不少能順利升讀大學,而學生也能夠由初中的中文學習循序漸進,在高中邁向英文。再說,家長也「識貨」,好的中文中學絕不會有招生問題。
反觀,用英文教學不一定好,一切視乎老師的質素,老師真的用全英文教嗎?還是掛英文賣中文?
「微調」事在必行,也迫使中文中學改變其一貫理念,與其他學校一起墮入這個永恒、認為「用英文教學就是好」的教學語言迷思,就算中中等聯會反對,也不能抵抗「微調」。誠然,若這個政治決定真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算了吧。但為何教育界仍在搖頭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