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跟金融界人士交流,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有近距離觀察。
遇上全球金融海嘯,先進國家都把重點放在監管上。以前金融機構把精力放在金融產品創新,且強調市場自主性,認為市場愈自由開放少監管,愈有效率。
對於對沖基金的橫行無忌,不少研究也為其解釋,認為對沖基金的風險比一般傳統互惠投資基金更低。因為對沖基金可以同時持倉和空倉,在市場逆轉之時更為靈活,賺錢的機會原則上也會比只能做好倉的互惠投資基金多一倍。因此,每次提到要監管對沖基金時,反對聲音都會鋪天蓋地而來,因為此舉會觸動到千億百億的利益。
不過,今次金融海嘯之後,多監管、多規管已成為市場的主流意見,因為一般民眾實在受夠銀行賺錢、政府埋單的無理行為。
加強監管,直接後果就是金融市場收縮,因為以前很多可以做、隨便做的事情,在加強監管之後就變成不可以做。金融市場活動是實體經濟的一環,這也意味着對實體經濟有影響。
但在中國,金融產品開發仍然遠遠不足,絕大部分產品都是一些基礎性產品,例如股票和債券,其他衍生工具和結構性產品少之又少。故此,中國面對世界性的金融監管潮時,卻不是這大潮的弄潮兒,而只是沙灘上的觀潮客。
對於銀行的一般性運作和金融基礎產品,中國已有不錯的規管,故不會有所放寬,也不須全面檢討和加強規管。相反,中國金融機構還是要在產品創新方面加大力度,其實中國在市場上的創新不是無中生有,只是把國際上已經存在的金融產品引入中國市場。
有了今次經驗,中國可以看得更多,也可以挑得更準,產品還是可以大幅增加。在今次危機中,中國也有所損失,但此消彼長,中國還可以照舊增長,也算是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