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常唉聲嘆氣,說現在的兒童都老成得嚇人,既沒有童真,又常心懷一些大人想不到的念頭。有個做訓導的朋友告訴老朽:檢查學生手冊時,有個小六學生把自己的相抽掉,改貼上爭產案主角的相,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理直氣壯地說:咁醒,酒保出身,唔使奮鬥就成億萬富豪,我唔封佢做偶像至奇!我都叫阿聰,不過係「志聰」啫!
現在的小學生初中生,已非老朽那年代的純情,與大自然多接觸,捉金絲貓養蠶玩塑膠劍;如今,小學生個個上網玩online遊戲,不良資訊充斥,看得不亦樂乎!但早熟可要付出代價,一項調查稱,百分之七點二小學生懷疑有焦慮抑鬱,即二萬多小學生中招。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尼爾‧波茲曼指美國社會患了一種不治之症:文化愛滋病。這病令美國文明倒退,使其回到「野蠻世紀」。為了闡釋「病毒」的危害,他寫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出版於一九八二年,距今二十七年,可是,今天讀來,依然不覺落後。尼爾‧波茲曼當年疾呼:以電視為標誌的電子媒體,已經使美國社會喪失了「童年」,而童年的消逝,必然導致美國文化的衰落。
三年後,他的另一本書出版,叫《娛樂至死》,其疾呼更到肉:電視將人類社會全面地娛樂化,人們在歡笑中不再思考,日漸丟掉了精神和思想。坦白說,這才是為人父母應該焦慮及擔心的!
《娛樂至死》的封面令人深思:一家四口溫馨地圍坐在電視機前,他們只有身軀,沒有腦袋。書中發出更嚴厲的預警:訊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副作用,不但使美國人丟失了童年,還將使他們丟失全部思想和精神的生命。
依老朽愚見,小學生沉迷電腦電視,連睡眠的正常時間也在上網打機,或夜半仍在螢幕的激光幻影尋夢,我看,焦慮抑鬱的不是他們,而是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