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陷入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壞的境地,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仍不忘「報喜」,稱「訪港旅遊業成為唯一亮點並維持穩定增長」。但本港旅遊業議會提供的資料卻顯示,由於受金融海嘯和豬流感疫情的雙重打擊,本月至今的整體出入境旅客急跌七成,暑期遊學團及機票銷售也較往年大幅下跌,業界面臨大規模裁員,若情況繼續惡化,五萬名從業員中,可能有一半被解僱。兩萬多業者隨時飯碗不保,旅遊業怎麼個「穩定增長」?不知曾俊華「亮點」一說的根據何在。
經濟情況持續惡化,受打擊的豈止旅遊業。本港人事顧問公司警告,大部分行業的職位空缺大減,失業率年底可能攀升到百分之八,貼近沙士時百分之八點五的歷史高位。與此同時,消費市道疲弱,連帶衣食住行相關行業亦受影響。據運輸署統計,今年二月份公共交通工具整體載客量全面下跌,的士行業受創最深,載客量跌至二千七百七十六萬人次,創下十年來新低紀錄。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乘客的跌幅亦介乎百分之七至兩成不等。
毋庸諱言,香港經濟步入嚴冬,主要是受到百年一遇金融海嘯的衝擊,但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就像石頭永遠孵不出小雞一樣。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港府低估經濟下滑速度,守株待兔,消極等待,不做實事,錯失「轉危為機」時機,對香港陷入目前這種困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到如今,為政者仍然連個錯字都不說,曾俊華昨天將經濟衰退責任悉數歸咎於「外圍形勢急轉直下」、「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環球需求萎縮」等人盡皆知的外在原因,卻隻字不提當局無所作為的責任。
港府高官不僅嘴上「死都不認錯」,行動更似小腳女人,推一推邁一步。金融海嘯後,坐擁近五千億元財政儲備的港府遲遲不願開倉紓困,迫於強大壓力,曾蔭權日前才承諾,政府將在月內出台新一輪的利民紓困措施,但據悉加碼措施涉及金額不足百億元,遠低於部分政黨要求的二百億至二百五十億元,而且絕大部分是一次性短期措施。難怪有議員質疑港府太過孤寒和保守,「只想派粒糖仔塞住議員把口,直情係侮辱市民智慧。」
屈指數來,香港回歸十二年,先後經歷三次經濟逆境,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全年經濟負增長百分之六,迫使政府在當年接連三次出招拯救經濟,包括加快開展政府工程等,其中政府高層全面凍薪一項就省下七千萬元公帑開支;二○○三年沙士疫潮令經濟逆轉,失業率創下歷史紀錄,港府再度要求公僕分階段減薪,平息民怨。今次金融海嘯造成的衰退程度已遠超前兩次,當局卻無意與民共度時艱,曾俊華甚至死撐高官減薪難救市。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回歸以來,香港基建進度停滯不前,二○○七年港府提出十大基建,聲稱投入兩千五百億元,爭取五年時間推動上馬,同時創造二十五萬個就業機會,蔚為壯觀。但時至今日,十大基建仍然止於紙上談兵,八字不見一撇。我們認為,香港經濟正處於非常時期,當局必須痛改議而不決、拖而不動的陳年陋習,以非常魄力、非常手段和非常程序,特事特辦,力減繁複程序,加快基建步伐,否則,香港只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