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會自把自為及亂花公帑,社會影響惡劣,必須嚴肅處理。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將於五月初展開聆訊,屆時平機會主席鄧爾邦固然要到議會詳細答辯,相信主事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也必須交代疏於監察的前因後果。立法會順藤摸瓜,應該要求審計署適度增加人手,把審計調查的覆蓋面擴大,除政府部門之外,更多地顧及受資助機構的問題,立法會應該促請政府成立專責小組,全面檢討現行受資助公共機構的管理模式是否已經過時,提交與時並進的改革建議及落實的時間表。
公營機構如何向公眾問責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極富爭議性。成立非政府部門的公營機構的原意,是要在較僵化保守的公務員架構以外,引入界別專才,以較靈活甚至是商營的方式去落實公共政策的目標。現行的運作模式,由政府相關的政策局負責監管督導並且提供財政上的資源。
平機會的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鄧爾邦專權獨大隻手遮天,還應該追究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疏於監察,未有為公眾把好關的責任,讓所屬機構有頗大的空子可鑽。
現行模式的特點有若政府把推行政策及提供服務的工作外判。名義上,有關的政策局負有監督的責任,但實際上是完全放手予公營機構自行運作,而極少過問存在的管治問題,這種聽之任之的取態,正是各種漏洞假以時日逐步形成的關鍵所在。
本來各機構的董事局或管治委員會負有代行公共權力督導機構管理的責任,問題是由政府委任的成員,有不少出席率低、對管治不聞不問之輩,這種尸位素餐者,間接予機構的管理層有機可乘,瞞上欺下,令內部管理漸生極多不公平的問題,既打擊員工士氣,甚至令邪氣壓倒正氣。
改革之道,顯然需要加強問責和透明度。政策局與管委會的成員責無旁貸,後者要委任有相關專業知識及願意投放心力的才俊,而非沽名釣譽之輩。公營機構還要發表年度報告,並且定期到立法會接受質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