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落樓梯時,關節「咯咯」聲,膝蓋發痛又無力,或許你已患上關節炎!隨着年紀漸長,關節退化在所難免,但也有不少人因為不良的工作姿勢,才導致關節長期磨損,若不及早正視問題,等到病情惡化,分分鐘行步路都會痛不欲生。不想未老先衰,一於聽聽註冊物理治療師提供的防病建議吧!
現今醫學發現的關節炎超過200種,所有病變引發的關節發炎均涵蓋其中,比較常見的種類分別為骨關節炎(或稱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是由日積月累的勞損所致,令關節軟骨磨蝕,繼而出現發炎徵狀,普遍患者的年齡介乎40至60歲,患處通常會出現於脊椎、髖關節、膝關節、手指關節等。類風濕關節炎是因自身的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患處多在手指、腳腕,但發炎位置並非關節軟骨,而是周邊的滑膜,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較常發生於30至50歲的人士身上。
物理治療師林偉雄表示,兩類患者發作時,徵狀很類似,包括關節疼痛僵硬、患處腫脹且發紅發熱、周邊肌肉乏力等,唯一不同的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受影響的位置通常呈「對稱性」,即是當左邊關節痛,右邊關節亦會發痛。另外,關節痛患者於早上常有「晨僵」問題,一般骨關節炎患者會在30分鐘內復原,相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僵硬情況有機會持續超過半小時。不過,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單從上述分別,仍難以確認病症,最好是找醫生進行臨床檢驗血液及X光檢查,以求確診無誤。
關節一旦退化,將不能逆轉,換句話說,關節炎是無法「斷尾」,但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服藥、物理治療、注射類固醇針或玻璃質酸等方法,控制病情及防止復發。假如病人遇上急性發作的關節痛,可以先冰敷患處15分鐘,給關節降溫,幫助紓緩痛楚。待急性期過後,腫脹已經消退,可考慮轉熱敷15分鐘,加速血液循環,但要留意敷料以溫和為佳,不能太熱。
不想被骨關節炎纏繞,預防勝於治療,最佳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上多點愛錫關節。林偉雄說︰「首先,平日要留意自己工作的姿勢,好像蹲下、經常上落樓梯等動作都會對關節造成沉重負荷;其次,過重亦是一個高危因素,因此適當地減磅可起到一定作用。最後,要勤做強化肌力的運動,使關節周邊的肌肉變得強壯,有助吸收關節活動時的震盪。」
撰文︰馬珮嵐
攝影︰郭凱敏、方偉堅
模特兒︰Doris@Skyline Culture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