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氣球已從日常玩樂走上魔術師的舞台,更衝出國際,成為世界性比賽項目!月前,在美國舉行的世界氣球大賽,吸引各國高手一較高下,最終,香港隊以希臘神話中的海王造型氣球,擊敗眾多對手奪冠,更成為首支奪得扭氣球世界冠軍的香港隊伍,揚威海外。
這支隊伍包括3名香港男生,以及2名分別來自台灣及澳門的友人。5位男生膽粗粗赴美參賽,只全憑一股對氣球熱誠,扭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美國舉行的世界氣球大賽「World Balloon Convention」有「氣球界奧斯卡」之稱,今年踏入第6屆,吸引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巴西、澳洲、日本等60個國家及地區,合共800位扭氣球高手組隊參賽。參賽者要在12小時內完成1個不超過6呎闊、6呎長、9呎高的造型氣球,評審根據作品的設計、結構、氣球運用、完成度及整體印象評分。彭思泰(Wilson)、藍全傑(Manson)和陳浚銘(Ason),聯同兩位朋友組隊參賽,最終以作品「海王波塞冬」登上世界冠軍寶座。3名香港男生不過20出頭,Manson在中學時期曾兼職做小丑,Wilson則是魔術師,兩人因工作關係開始鑽研扭氣球技術,而且一試愛上,不能自拔。中學畢業後,他們多次前往日本、台灣及新加坡報讀專業氣球課程,Wilson坦言:「香港這類課程不多,想做複雜的大型作品,只能到外國進修,至今仍不時報讀進階課程。」
成員Ason是大學生,雖然沒有出國學習,其自學的扭氣球技術也不俗。3人學習了各種相關技術,卻苦無發揮機會,為了測試實力,於是決定與另外兩名朋友組隊參賽。Manson憶述:「台灣的隊員很喜歡希臘神話,提議用海王造型的氣球參賽,決定後,我們便把2D設計圖轉化成3D圖樣。」完成設計後,所有隊員便一起在台灣進行為期1星期的集訓。
雖然他們能重現設計圖上的海王,但製作時間竟然超過2天,而造型亦有不足之處。Wilson直言:「為了縮短製作時間,我們修改了手臂的設計,減去了不少複雜細節,改良了超過10次,才落實最終造型。」他補充,作品共用了5,000個氣球,技術只是反覆運用編織、填塞(在大氣球中塞小氣球)及抽真空(抽走大氣球的空氣,讓它裹緊小氣球)等基本功,目的是要突出作品的創意和完成度。
為了突出海的感覺,各隊員為海浪部分的200個氣球染色。Manson解釋:「市面上的單色氣球很難營造海洋的波浪效果,我們嘗試把氣球染成漸變藍色,增加層次感。但是部分顏料和染色劑會刺激氣球,令氣球變薄易爆,我們做了多次實驗後,才能在不傷害氣球的情況下染色。」此外,他們亦為作品加插背景音樂、燈光效果及感應器。Wilson補充:「我們在觀賞區安裝了感應器,當觀眾走近作品,海王便會發出叫聲,為觀眾帶來驚喜。」
雖然獲得世界冠軍,但Manson仍覺得作品有不足之處。他說:「我們預計8小時內完成,再用4小時調整細節,但在比賽初段卻因為壓力而無法集中,花了大約2小時調整心情,已沒有足夠時間加入各種細節,最後我們全程沒休息、沒吃飯,才能在時限內完成作品。」3名香港男生為此深感自豪,更謂「發揮香港拚搏精神」。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張錦昌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