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青少年因自理能力低、抗逆力差,被稱作「港孩」,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哪有心思理會其他?不過,一群學生自參加了「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後,在5個月內悉心飼養及照顧15隻馬蹄蟹BB(又稱:鱟,粵音:後),令牠們的Size由最初的「5毫子」變成「5蚊」!上月底,這群小保母將心愛的馬蹄蟹BB放歸大海,雖心有不捨,但獲得成功及滿足感更大。
馬蹄蟹與遠古生物三葉蟲是親戚,至今約有4億年歷史,可謂「活化石」;目前分布於大西洋沿岸、東亞及東南亞,而中國鱟、圓尾鱟則有部分分布於香港。由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在學校推行的「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就是希望透過這種特別的生物,喚起年輕一代對保育的興趣。
今年計劃約有760名來自30間中學的學生參加,每間學校須飼養15隻馬蹄蟹BB,期間要舉辦不同活動,宣揚保育馬蹄蟹的訊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社區教育助理經理張可怡(Joe)表示:「透過飼養馬蹄蟹,學生能學習到保護動物棲息地的重要性,更可吸收不同科學知識,培養其科學精神。首先,他們可能未見過這小生物,而馬蹄蟹BB體積很小,或會令他們感到害怕;水質控制也是一項挑戰。不過,今年很多學校透過不同渠道交流,想出解決方法,最後成功解決不少問題。」
參與學校之一的英華書院有4位「蟹爸」——中一的吳峻諺、中二的林峻毅、中三的周孝彥及中五的李思謙。除了林峻毅在東涌見過馬蹄蟹之外,其他人都是首次接觸,而4人也是首次負責照顧馬蹄蟹BB。其工作包括餵飼、量度水中鹽度、水溶氧及水溫。而馬蹄蟹成長期間會褪殼,小東西要消耗極大體力,稍有差池會弄斷小腳,甚至死亡!「蟹爸」們則利用小鉗等工具幫牠們褪殼。
為照顧好這些BB,「蟹爸」們花了不少精力,就連假期亦回校照顧牠們。林峻毅表示,大家設定時間表輪流照顧,而看到牠們健康成長都很高興。回想最初,吳峻諺及周孝彥最深刻的,是馬蹄蟹BB在手上爬行的騷癢感覺!而李思謙則覺得為牠們沖身時,很擔心會令牠們受傷。透過計劃,他們發現香港原來有不少泥灘適合馬蹄蟹成長及產卵,更了解到海洋污染對其生命的威脅。
經過5個月的努力,「蟹爸」們最後成功培育10隻馬蹄蟹BB。而在6月28日和7月2日,保育基金帶領逾150名師生,在元朗下白泥將逾250隻學生親手飼養的馬蹄蟹放歸大自然,並進行觀察。「蟹爸」4人組對「BB」的離開既不捨又擔心。
對於未接觸過馬蹄蟹的學生而言,計劃無疑是一個學習保育的好機會。英華書院的蔡Sir指,學生透過計劃,學到海洋的保育知識,了解不同物種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而很多活動,都由學生自發組織及安排。
至於Miss Wong則看到保母學生參與計劃前後的分別,她說:「看到同學們有進步,變細心了,更學到如何分配時間,對馬蹄蟹BB很有愛心,責任感加強了不少。而透過向外宣傳保育訊息時,自信心及膽量有所提升。」最成功的是,由最初校內差不多沒人認識馬蹄蟹,到現在全校都知道這特別又可愛的生物。
全港最大型年幼馬蹄蟹普查計劃,於7月中旬啟動。香港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首次邀請本地中學參與普查,並且在野放期間為部分學校提供實地培訓,教學生操作儀器及辨認物種等,以進行數量普查。大家想了解更多詳情,可瀏覽: www.opcf.org.hk/tc/index.php
撰文:何詩敏
部分攝影:謝孝祥
部分相片: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