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香港最大的改變之一,是住宅名稱的「豪極級膨漲化」。為了滿足大豪客和暴發戶的虛榮心,發展商用盡地上最浮誇的中文字來替他們的「作品」命名,於是,香港突然冒起了很多「山」和「峰」, 世界各地的著名「海灣」都彷彿全搬到香港來。
不過,這些名字大都風馬牛不相及,說自己住在「曼克頓山」,當然不是身處紐約,住宅設計亦不見得有「美國Feel」,而且只是在荔枝角海邊,並不是在山上,其失實程度令人咋舌。至於那些要翻查《辭海》才能知其義的名稱,就更加令人啼笑皆非。如今,地球上最極端的名稱都快要用盡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聽到「月球金峰」或「火星豪庭」的落成,到時,我們真的跟別人說「移民外太空」了。
還是喜歡從前的名稱,比較謙卑和內斂,而且多少也有點實際根據,顧名,大概能思其境,例如:「大廈」、「樓」、「洋樓」大都是單幢式建築,設計和價錢較大眾化;「閣」、「台」則高尚一點;「苑」和「園」又再優雅些,而且往往位處於幽靜的街道和區份;叫「花園」的,通常樓下真的有一個小平台或小花園;取名為「新村」或「城」的,會建得像一個小城市般,有齊商場、公園、學校和康樂設施等。這些稱呼背後都有一套命名的「潛規則」,不會像今時今日的妄大自誇,又虛浮失實。
有果必有因,發展商爭相用名不副實的名稱來取悅顧客,自然是因為有「市場需要」,而這些名字,亦微妙地反映出香港的改變。這十多年間,我們已變成了一個「泡沫型社會」──甚麼都是靠炒炒賣賣,而且只着重包裝,不管它是否虛有其表。原來,改變的,並不是我們的居所,而是我們的心態。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