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回來,寫了一篇關於手信的文章。買手信這回事,我開始意興闌珊,近來甚至心淡。
前文所談,商品全球化,也沒甚麼買不到的東西,香港人見識廣,老遠帶來的手信,可能早在某某商店見過,多見少怪。但最近我發覺某些香港人也實在太計較了,到了讓人覺得醜陋的地步。朋友老遠帶來手信,怎說也是一番心意,有人總愛用有色眼鏡看。
第一個有色標準當然是銀碼。人家從落後地區帶來的小手信,怎說也不會是貴價貨,用錢來衡量,也實在無癮,心意無價,何必如此「算爆」?最「算爆」的人,更會回禮時買樣差不多同等價錢的手信,他們認為公道。說真的,如果大家沒生意關係,純粹朋友的話,那手信真是心意,最少人家出國還記得你,心意值幾錢?將心比己,人家這樣算你,也夠無癮,不如從此不送。
第二個有色標準是實用性。手信收了,但發現完全沒用,還要佔位。例如擺設,是真的沒用的,就不受歡迎了。如果不實用,還要給收禮人認為是欠品味的,那就夠慘了,如果再不幸還要是不便宜的話,收禮人回家會一邊拆禮一邊罵髒話,說甚麼折現好過。這個風險,每個帶手信的人都要冒。
一番心意,還要冒着給人說三道四的險,還是不帶手信好。有位朋友,我就愛他的「均真」,他要的手信是當地最低面額的紙幣。聽來實際,但想真其實幾浪漫,也省了送禮人許多麻煩。如此看來,他真夠好朋友。
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