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滑坡未盡頭 全力保底防崩潰

內地最新公布的製造業數據創逾兩年新低,顯示在中美貿易矛盾和經濟結構問題的雙重打擊下,各行業經營環境日趨嚴峻。與一五年大冧市不同,貿易戰屬外部因素,中國難以單方面控制發展,故未來一年,當局必須想方設法為經濟保底,哪管是放慢一些改革的步伐,免得顧此失彼,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付諸流水!

中國十一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差過預期,乃一六年七月以來最低水平,意味內地經濟隨時陷入收縮;大型企業PMI報50.6,按月回落1.0;小型企業PMI報49.2,按月跌0.6,並已失守盛衰分界線。可見,近月官方公開力挺民營經濟,背後的考慮是為經濟「拆彈」!

再看新訂單指數為50.4,按月跌0.4;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7及47.1,反映在貿易摩擦不穩定因素增加之下,進出口的下行壓力加大。可這方面除了另拓新市場之外,可以做的其實十分有限,畢竟不能為着保住出口競爭力,而主動讓人民幣大幅貶值,這樣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非製造業數據亦不能幸免,服務業如道路運輸、餐飲、房地產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低於盛衰分界線,建築業景氣度亦由高位回落,一定程度反映內部需求亦出現放緩,且房地產業的投資活動大減,未來將反映在貸款需求、就業等環節,以至房地產業本身的資金流轉狀況,風險正不斷上升。

外部因素管不了,就惟有在內部動手改變,首先是調整貨幣政策。內地監管部門已明確為銀行的民企貸款比例訂出「一二五」目標指引,以針對民企融資問題,免得民企一倒,內地經濟會陷於崩潰。

適度放寬貨幣政策,以維持合理的市場流動性,也許會令人民幣波動,而與美國貨幣政策背馳,更惹來拖慢人民幣國際化的指控。可始終危機當前,能應對的策略有限,要明白一旦經濟衰退引發債務危機,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亦不會平坦,故所謂的中美幣策背馳,並不構成經濟保底的阻礙。

接下來,相信是更大規模的財政政策手段,例如推出大型減稅降費措施,為經濟給力。雖然官方多次強調不行「四萬億」大水漫灌的老路,但加大基建投資還是不能少的保底手段。也許,如今「去槓桿」已近乎名存實亡,內地的債務問題或許繼續惡化,依賴增發鈔票的手段雖有其缺點,但亦可說是救經濟的一種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