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開放掀競爭 香港定位須深思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近日向市場傳遞更開放包容的積極信號,除有助促進內地自身發展,更給世界帶來重大機遇!過去香港充當內地開放的中介樞紐角色,但時移世易,香港這塊「踏腳石」褪色,須謀求升級轉型,才能應對內地城市和海外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

自○八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歷長達十年的量寬,但內地經濟多年來求量不重質,衍生愈來愈多問題,惡性循環,足以威脅經濟可持續發展。一五年A股崩盤,官方救市算是穩住了大局,但金融監管上的缺失顯露無遺,再次反映金融改革的迫切性。隨着這幾年內地進行深化改革,致力提升經濟質量,如今基本放開利率管理,完善資金管理及監管機制,結合互聯互通,人民幣加入國基會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以及國企國資和公司制等改革,經濟發展正重新出發,為市場進一步開放作好準備。

全球資金重視內地市場,將於今年中A股「入摩」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內地市場加大開放力度,主要城市快速發展,香港面對的是危與機並存。無疑,餅愈來愈大可製造多贏局面,但實際上卻難掩區內城市競爭白熱化的現象。就如近日有關爭取內地科網巨企及內地「獨角獸」上市,滬深港埋身競爭路人皆見。上交所更計劃在三年內將外資交易A股的比例提升至15%,將外資可持有A股的比例提高至10%。當更多外資能直接參與A股,香港憑甚麼優勢繼續留住外資在港間接投資內地市場,確值得深思。

內地愈開放,香港愈受惠,大前提是香港本身要自覺改變獨調的中介模式,在新的發展洪流中找到新的重要角色。除要強化專業服務、國際資訊交流、維持法律完善、制度穩健、經濟自由等優勢,香港更須加快在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以期能在區內新興產業發展中佔一席位。此外,在金融業方面,必須加強人才培訓及推動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做好區內財資管理中心的角色。隨着港珠澳大橋、港深穗高鐵以及蓮塘口岸未來陸續開通,如何促進兩地人才互動互補,優化資源效益,都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回歸以來,香港在謀求互聯網、科技產業發展,以至增加房屋供應等重要問題,都有重大缺失,如今香港人都在自食其果。作為經濟橋頭堡的金融產業,香港是輸不起的!必須認真檢討定位,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及早制訂長遠規劃,急起直追,香港經濟才有望再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