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傳統店搞網購易撞板

近期零售企業表現兩極化,令人對行業前景更感灰暗。一方面是美國的實體零售店響警號,主要百貨企業銷售節節下降,虧損擴大;另方面是一些電子商貿企業如亞馬遜,今年業績創上市以來高峰。

利用優勢拓特色零售

這些消息加深傳統零售企業的憂慮,更紛開設網上銷售平台。雖自己也隨俗開展網購業務,但總覺得,以香港為主要市場的零售企業,若以人有我有的心態設立網購平台,不一定能在網購市場分一杯羹;要扭轉零售業放緩局面,香港還是要利用本身優勢,朝特色零售的模式發展。

最近與零售界前輩、中港照相器材集團的孫大倫博士交流時,他指香港兩年前通過立法的《競爭條例》加速網購的發展勢頭,因條例不覆蓋非本地註冊的網購平台。然而,成功的網購,必須放棄傳統零售業經營模式,採取突破性經營方法,沒有包袱地接觸所有網民。

現時深入民心的幾家國際和內地網購平台,一開始時就只有網購,並沒有實體零售店。零售企業若只是在現有基礎上加入網購一環,只會是「唔湯唔水」。本地僅700多萬人口的規模,也無法養活網購平台,要在國際平台林立的網上環境中立足,就要考本領。

現時傳統零售企業開展網購,多是希望將實體店客戶轉去網購平台,主要目的在留客,繼而拓展其他網上消費群,往往忽略網民與上街購物的消費者為不同的群體。

以香港條件如自由市場兼免稅港、強大國際商貿關係、準時便捷物流服務等,香港本來是具備條件發展成為網上商貿的集散和配貨中心,無奈本地經營成本高昂,然而,周邊地區紛發展為網購平台基地,新加坡的發展更成熟,香港在這方面顯然落後於形勢。

擅於轉型和早就開展網購的孫博士亦認為,香港零售市場有許多國家都羨慕的優勢,就是每年逾5,000萬的遊客,這龐大的消費群和我過去所說的購物過於便利─落街就有得買這緣故,只要香港能認清本身的顧客對象,針對目標、投其所好、提高服務和質素,香港零售業仍大有可為,毋須以人有我有的心態,跟風全面推網購。

宜把握個人遊新機遇

是本地人口7倍的遊客當中,三分之二為購買力最高的內地遊客,成功做成內地客生意的概率相當高。惟香港零售業以至旅遊業,過去只是按一貫模式去經營這盤生意,並沒有認真和刻意為這龐大的客戶群度身訂造消費和旅遊模式,遂令優勢減弱。

儘管有意見認為,內地遊客潮已告一段落,但我們認為還有許多空間,已開放來港個人遊的城市僅小部分,最近有報道指江蘇省一個鄉鎮,準備在香港回歸廿周年時,組織1,000人來港旅遊,試問內地有多少個鄉鎮呢?關鍵是香港能否掌握這新一波的機遇。

梁日昌

香港鞋業總會會長,來自做鞋世家,朝工業化生產和自創品牌進軍零售業。近年將生產逐步轉移到非洲埃塞俄比亞,故又有「非洲鞋王」之稱。

作者:梁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