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負入息稅 不切實際

今屆其中一位特首參選人的政綱中,有一個頗吸眼球的建議,就是負入息稅,提出會研究向收入低於某水平的人「倒貼」。這些無入息或低入息人士不但不用交稅,還可領取補助金。

負入息稅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由芝加哥大學的佛利民教授提出。佛利民教授提出負入息稅,證明像芝加哥學派這些崇尚自由市場的學者,亦認同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收入再分配明顯較上世紀六十年代更有必要性。然而,筆者從來不認同單純的、貨真價實的負入息稅。

美制度附條件堵漏洞

所謂單純的、貨真價實的負入息稅,就是不理其他條件、不需其他條件,光看一個人的收入,若低於某水平,就可獲生活補助,補助額還會隨收入的下降而遞升。這關係正好是正入息稅(隨收入上升而增加)向下的延續。

筆者在八十年代大力倡議工資補貼,且建議按時的補貼額應隨時薪的上升而下降。這雖有點像負入息稅,但關鍵的分別在於工資補貼不會惠及不工作的人士。有人視美國的Earned Income Tax Credit(勞動所得稅扣抵制)等同負入息稅,其實是謬誤。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雖然是可取回現金(Refundable Tax Credit)而不光是減低繳稅的工資補貼,但條件很清楚,就是相關人士必須有工作有收入。真正的負入息稅為全民提供基本收入,這補助金會隨個人收入的遞升而下降。個人收入過了臨界點,就要繳交正入息稅。

勤奮者稅務負擔勢增

我反對無條件的負入息稅或基本收入,因為這樣的補貼,必然會增加勤奮工作的人士的稅務負擔,減低人們的工作意欲。事實上,迄今為止根本還未有一個國家全面推行負入息稅或基本收入。有報道指,芬蘭要引入基本收入,但仍在試驗階段。本年初,芬蘭在全國範圍內抽籤選出2,000名「幸運兒」,在隨後兩年內,每人獲贈每月560歐元基本收入。

提供工作機會更可取

有人稱,往後隨着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大量應用,很多工種將會丟失。屆時,很多人沒有工作,卻仍得生活,且沒有收入就沒有消費,要避免企業倒閉,可能非派錢不行。

然而,個人認為,社會上永遠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人需要幫助;很多遭破壞的環境要修復;很多有利公眾衞生的工作要處理。我們要建構人性化的社區,是需要很多人的參與。若果我們真的要把購買力分發開去,何不以基本工作的方式授工作機會於人?

當然,若有人因體弱傷殘等原因不能工作,以體弱傷殘為條件的現金生活補助或服務性的支援是有需要的。不過,無條件的負入息稅或基本收入還是不要推行。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作者: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