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時代臨門 慎防幣策暗湧

近期環球各大經濟體驚現通脹復辟之兆,除了中國及美國,就連通縮陰霾籠罩多時的德國,同樣也見通脹復燃迹象。

無疑,能源價格回升,美國推動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急升,全球低通脹日子恐快將結束,進入「再通脹」的全新階段,屆時貨幣政策也會相應掉頭轉向,投資者不容忽視。

中國昨公布一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百分之二點五,創逾兩年半新高,雖有季節性因素存在,但通脹復燃勢頭顯現。另方面,本年初內地銀行新增貸款卻遠低於預期,多少反映中央應對通脹重臨,採取防守性的收緊貨幣手段。

事實上,通脹復燃亦非中國獨有,手執世界經濟牛耳的美國,近年在全民就業下,加息依然大歎慢板,去年通脹回升至百分之二點一,超越聯儲局的百分之二目標,創兩年半新高。另一邊廂,歐盟一哥德國在長期低息環境下,通脹已快速回升,一月見百分之一點九,重返一三年水平,意味着未來支持歐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立場上,德國將面對更大收緊壓力,與歐盟的分歧亦會愈來愈大。

回望短短日子,全球忽然由憂慮通縮窒礙經濟復甦,到集體轉軚擔心通脹復燃速度過快過急。客觀上,金融海嘯爆發九年,新興市場全力清除過剩產能漸見成效,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如火如荼,全球產出失衡現象逐步回歸基本。可是,論環球通脹急速升溫的催化劑,與過去大半年國際政經局勢出現意想不到的發展不無關係。

金融海嘯後油價跌跌不休,去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終達成減產協議,年初縮產執行效率遠勝預期,被視為通脹寒暑表的石油價格,與去年二月谷底比較,早已翻了一番,連鎖反應下,也帶動其他能源價格爆升。

無可否認,特朗普爆冷當選美總統,準備大掟銀彈投入基建,鼓吹貿易保護主義,也刺激物價往上的預期;而中國全力堵塞資金外流,顯而易見導致民間財富湧向實物及商品市場,以抗衡人民幣貶值,卻助長了商品價格上漲。

其實,在商品及能源價格帶動下,通脹預期將升溫,當人人防範通脹蠶食購買力時,避險活動本身就必然進一步推高物價,使通脹火上加油,引發惡性循環,屆時全球貨幣政策只會由寬鬆步向收緊,以防通脹失控;而海嘯以來依靠游資撐住的香港樓市,於息口上升可能更快殺到埋身之下,更不應該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