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預算案因循守舊

各界普遍認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着眼於照顧中產,減少對基層派糖,有些基層或代表基層的團體因此大聲疾呼。當然,着數無人會嫌多,同樣亦有中產投訴財爺給予的都是小恩小惠。事實上,新預算案基本沿襲從前的框框,只是將各項的輕重略為調整,所謂新的措施亦只是點到即止。

「凡事豈能盡如人意」,有讚有彈十分自然,特別是財政預算案牽涉到利益分配。就如將一個蛋糕切開一人一份,困難的地方是當蛋糕的大小不變,你拿大份一點,就等如有其他人要少拿點,自然不會所有人都開心。比較容易的情況是當蛋糕在變大,這就代表每人都可以多拿一點。

蛋糕的大小就如香港的經濟,最壞的情況是當經濟出現收縮,人與人之間的你爭我奪就會發生。八十和九十年代的高速經濟增長在二千年以後不復見,在蛋糕無變大的限制下,多給某些人就意味其他人少拿了。財爺難做,在編制預算案時只好因循舊有安排。

經濟轉型未見出路

我外婆今年九十七歲,多年前當社工提醒她夠年齡可以拿生果金時,她斷然拒絕說自己還可自食其力,拿政府的福利會覺得很沒面子,還說社會裏有更需要幫助的人。外婆在中國大陸生於小康地主之家,其後來港定居做過地盤泥工,最後在粉嶺種菜。從地主變農夫,目不識丁但拚勁、韌力與骨氣爆棚,這是我從小學習到的香港精神。現在有些人感覺自己拿得不夠,還順理成章地想從其他人手上多拿點,究竟這是「權利」還是「福利」?

新財政預算案有關支援香港經濟發展的預算着墨不多,可見香港仍未找到經濟轉型的路,大眾仍缺乏共識。

急需尋找新增長點

筆者要強調的是,制訂經濟政策和議程是行政長官的責任,財政司司長是根據有關經濟政策和議程編製預算案。中國開放改革過去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但隨着中國不斷成長,香港作為窗口或橋樑的角色已大大減退,香港經濟因此缺乏了增長點。

香港經濟要繼續發展就要找到新的增長點,但過程成效不顯著。直至開放內地旅客來港帶來曙光,但後遺症日漸浮現,如今已叫停進一步開放。機場三跑的反對聲音不絕,政府固然有責任進行詳細調查去說服議員和市民;而反對的人,亦應明白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的迫切性,建設性的反對派應該是本着道理去反對,並基於自己的理念提出替代意見。

更令人憂慮的是有些人只想通過派發社會福利和再分配去解決社會問題,漠視經濟缺乏增長點。香港仍擁有規模可觀的財政儲備,但福利主義是一個無底洞,當儲備大量被用作各種福利補貼而非投資於社會經濟發展時,香港的未來就會變得很灰暗了。

蕭錦榮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商學教育助理教授,自小喜歡經濟,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曾在美國亞特蘭大和北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顧問,並曾在香港任職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