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政策制訂依循兩個理念

內地有學者說,今年的兩會有兩個主題「簡」及「減」。

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一直是抱着「簡」這一個理念。簡政放權作為施政的第一步,通過轉變政府職能,逐步釐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關係。市場能做的,盡早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要還給社會。政府更多負責創造公平、高效的優勝劣汰環境,不斷優化服務,便捷企業和群眾辦事。

在管理上,中央政府更力推三張「清單」模式:「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甚麼,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負面清單」,明確企業不能幹甚麼,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以及「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怎麼管市場,做到「法定責任必須為」。

先從「簡」 再省「減」

那麼市場最為關心的A股改革,特別是新股註冊制改革方面,今年會否加速落實?看似與早期的預期並不一樣,由於A股市場經歷了巨變的一年,此時此刻,穩定更為重要。

參考內地非正式報告,《證券法》的修訂在一六年或將沒有甚麼「大動作」,據稱今年出台註冊制改革方案的可能性不大。消息雖然尚未落實,但是非常明顯,新任中證監領導班子非常重視市場的穩定。

若中國經濟今年要呈現新氣象,政策不但只要「簡」,還要落實更多政策。筆者認為要激化社會活力,單是「簡」是不行的,必須「減」。

李克強就任總理後首場記者會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時就表明立場: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削減三分之一以上。整個邏輯也十分簡單,當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民生剛性支出不減反增,那就需要首先削減政府開支。

政策的「減」,激化了市場的活力。近兩年,內地新註冊企業每天都在12,000家左右。「減」的另一大動作便是減稅降費,特別是對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實施精準減稅,這亦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之一。

去年政府共為各類市場主體減免稅款達3,000億元人民幣以上。通過商事制度改革,新註冊的企業數量大幅飆升,中央國策不但是要企業「生」下來,還要讓企業「活」下去。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