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成本上漲已是老生常談,但預計在二○一八年更高於美國,是否天方夜譚?波士頓一份顧問報告根據趨勢作出如是預測,不管可信性有多大,中國這「世界工廠」日漸衰頹是不爭的事實,與鄰近的東南亞國家或者遙遠的墨西哥相比已淪為劣勢,「升級轉型」此口號嚷了多年但只有寸進;中國經濟現時還不能不依靠製造業,顯然需提高競爭力以挽頹局。
內地廠商時常抱怨勞工、原材料及能源價格上漲等諸多問題,對近年人民幣不斷升值更叫苦連天;當然,今年的最大扭轉是人民幣由升轉貶,但同時中國首季出口錄得百分之三點四之倒退,形勢嚴峻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前所未見,人民幣貶值欲施救或已太遲。
漲得最多的是勞工成本,最低工資年年加,還未計社保、住宿、娛樂等福利開支,但中央需刺激內需,「招工難」是勞資供求失衡的結果,外資在華「超級工廠」均曾發生工潮,廠商仍能生存下去主要是生產力同步提升,惟生產力上升亦有盡時,「人口紅利」也會耗盡,故自動化設備和提升技術水平是下一階段的必經過程。
中國工資無論怎麼漲,與美國相比仍有極大差距,但在中國營商還要計入一筆「灰色成本」,已屬各行各業的潛規則,由審批、招標、採購都需額外預留「交際費」或「娛樂費」,少不了供奉貪官污吏,一些行業的「灰色成本」佔去總成本三成以上。近期一些轟動的案例,顯示外商在華行賄經營,奈何內地法制殘缺怎怨人家「入鄉隨俗」?
「灰色成本」以外,現下還多了「黑色成本」,所指的是近年的霧霾天氣,就算生產成本可控,外商亦為了健康成本而卻步。當年為吸引外資而濫用資源,導致今天的環境惡果,現在才重視環保是亡羊補牢事倍功半。何況減少煤炭發電亦加重企業的能源成本,過去十年內地電力成本急升六成六。墨西哥反得美國大量輸入頁岩氣有成本之利,中國因能源成本再輸一籌。
企業融資成本亦走向不同,美國放水救活經濟後仍可維持超低息環境,但中國現卻忙於去槓桿化,令貸款利率上升。而中國貨品運往美國另需運費,在計算種種成本之下,美國製造業已出現歷來罕見的回流現象。製造業成為別國之得等於中國之失的零和遊戲,無怪乎滙豐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今年以來持續跌至收縮區域。
都說中國在十多年後便可超越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但料不到可能更快實現的是,生產成本在數年內便可「趕超美國」,這是中國當局多年來只看見眼前榮景,而忽視長期問題,流於短視的結果,現在要修正亦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