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土地供應 難百分百保證

如果沒有麵粉,又怎造得出麵包!如要增加住宅供應,必須從增加土地供應入手。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繼續從短、中、長期三個方向尋找土地,但有關章節,則被放在較後位置,不像去年般優先,相信是政府認為上一份施政報告已提出具體策略,未來只要落實執行,不難達成目標。如果一切順利固然好,但正所謂不怕一萬、最怕萬一。

由於上屆政府未有認真對待住宅供應不足,也沒有積極開拓可供發展的土地,現屆政府的短期策略,只能向「政府、機構或社區」和「綠化地帶」等土地打主意,實屬無可奈何。這類土地數量不少,可惜面積細,規模效益有限,而且要花頗長時間更改規劃用途,何時才能推出市場有很多變數,稍有差池便會危及房屋供應目標。

基於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仍然十分倚賴提高土地的地積比率及放寬高度限制,以求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住宅單位數量,做法屬因時制宜,尚可接受。不過,政府土地可放寬限制,鄰近的私人土地亦須一視同仁,否則有欠公平。這便要注意,會否令一些區域變成抬高頭也難望到天空的石屎森林,為了增加住宅供應而犧牲環境質素。

長遠要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惟有寄望新界幾個規劃中的新發展區。這些區域佔地廣大,兼有全面規劃,只需拿出幾幅大型地皮,住宅供應量已抵得上目前幾十幅細小的政府地皮,絕對具備規模效益,發展起來事半功倍。可惜單純講規劃設計容易,具體執行才最困難,可以預期整個發展過程將面對很多阻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充滿不確定性。對此,施政報告少有提及,也未見後備計劃,是時機未到抑或避而不談?

其實善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同樣重要,卻往往受制於一些技術問題,補地價是其一。以今個財政年度為例,政府每年供應二萬伙住宅用地的目標隨時大幅度落空,原因是鐵路上蓋、私人重建及市建局項目進度大落後,與補地價商談長期膠着不無關係。政府與發展商之間各有考慮可以理解,曠日持久的談判則肯定拖慢房屋供應,因此施政報告提出試行仲裁,期望加快達成協議,值得期待。

政府提高未來公私營住宅的建屋目標,對滿足市民居住需求,引導樓價預期,有積極作用。可是,無論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均存在極多變數,目前難說有百分之百保證。因此,增加土地供應是長期作戰,不能只靠因時制宜的權宜做法,必須從多方面尋找及開闢土地資源,土地儲備只怕少而不怕多,暫時用不上的大可留着,總好過有需要時卻苦於無地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