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媒體報道,有研究報告引述內地財金官員指,內地信貸數據或有誇大及虛假成分。
《財新網》指,瑞信證券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在研究報告中指,該行與國家發改委、人行、中銀監的官員及學者等進行會談,研究金融數據強勁,但實體經濟數據疲弱的原因。有關官員稱,構成信貸數據虛假過高的原因有三,包括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票據融資,被用於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貿易。
同時,同一筆貸款或被重複計算,例如企業融資被用作購買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相關資金再被當作信託貸款或委託貸款,被視為融資總額之一;而且部分企業債務壓力沉重,除了需銀行延展貸款,尚需獲新貸款以償還利息。
報告補充,除了數據虛假,工業投資及私人消費疲弱,以及貨幣供應的延遲效應,亦是構成實體經濟數據落後於金融數據的原因。
五月滙豐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跌至49.2,惟四月廣義貨幣增長高達16.1%。
對於中國首季經濟增長7.7%遜預期,耶魯大學教授羅奇指,中國實質經濟較數據顯示的為佳,服務業增長達8.3%,反映經濟結構正在改善,投資者不應期望類似日本安倍政府的極端金融政策在中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