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股票,人們總是眾說紛紜,經紀行的張三說買入,某投行分析員李四說跑輸大市,鄰居八嬸則堅持短線炒炒肯定能賺一把。可是,債券的評級卻統一得多,比如說AAA、BB+,穆迪、標普等都是公認的評級機構,其他人說甚麼似乎不太管用,標普說美國是AAA級、中國是A+、印度是BBB-,投資者也就乖乖照着辦。
評級公司其實並不是政府機關。一九七五年,美國開始劃一監管銀行及經紀商的淨資本,同時推行全國認可評級機構(NRSRO)制度,符合要求並獲得承認的評級機構,所出的評級可用於監管者及受監管的金融機構,衡量其流動資產的安全性,計算其法定淨資本。八十年代,符合標準的評級公司共有7家,但因購併活動等原因,九十年代只剩3家,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穆迪、標普及惠譽。
一般來說,發行人發行債券時,會付費給評級機構以獲得其對債券的評級,而評級往往對融資成本有較大影響。本世紀初,安龍(Enron)與世界電信(Worldcom)相繼倒閉,而評級公司卻沒有給予投資者充分的預警,引起各界極大回響,要求證監會重新審視業內的壟斷情況及利益衝突,並降低門檻給予更多評級公司進入NRSRO。目前共有10家評級公司已獲得資格,隨着結構性產品普及以及金融海嘯的爆發,評級公司的判斷能力再受懷疑,因而再次陷入改革的呼聲中。
值得留意的是,在NRSRO制度下,其中7家機構採用發行人收費模式,主要來自對發行人收費以及發行後的年度評級跟蹤費。後來加入的3家─Egan-Jones、LACE Financial及Realpoint則主要向投資者或「訂戶」收費,並號稱為完全獨立、真正值得投資者信賴的第三方評級機構。事實上,該3家公司亦各具競爭優勢:Egan-Jones標榜其多年來的評級預警準確度,LACE專注於金融機構,Realpoint則主攻結構性產品。多位學者曾對評級機構的表現做過研究,有的更總結主流評級機構發出之評級變動往往落後於某些訂戶付費評級機構60天以上。
近年非主流評級機構更提出,投資人和監管機構在參考評級時應該包括至少一家非發行人付費的評級機構。主流機構則指出,他們已設立極為嚴密的內控制度,嚴禁分析師參與有關收費的討論。
儘管評級機構改革如箭在弦,筆者認為非主流評級機構的前景仍面臨一定的挑戰:一,這些評級機構的人員數目較少,對評級更新的頻率較低;二,最近主流評級機構紛紛成立極具規模的電子資料分析平台,設立訂戶付費制度,也出售內部研發的風險管理軟體,使收入來源更多元化,在某程度上規避了利益衝突的指摘;三,穆迪、標普屬於上市公司或上市集團的一部分,資金實力較雄厚,在全球均有分公司,國際業務佔其總收入的一半左右。因此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具有廣泛國際資源的機構遠比美國國內機構具有競爭力。
妍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現任職跨國投行,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在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