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論市場:補貼政策忌資源錯配

政府推出眾多設施及政策目的均為人民服務,惟資源錯配卻有機會引發成「浪費公帑」。根據審計署本年三月的報告書,其中列出了不少以行人隧道及天橋使用量作為檢討的對象,當中一條由於使用率偏低,耗資3,000萬元連接尖東海濱長廊與紅磡灣填海區的行人高架路被稱為「丟空」天橋。報告指審計署曾作實地調查,於去年底某一周日早上一小時內,只有138人使用,當中92人是緩跑人士,故此及後審計署建議考慮改變天橋用途闢作緩跑徑。

現時剛發出的內地電動車補貼方案亦遇着相似問題,中央財政部發出通告,將於內地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對純電動車及油、電混能車每輛的最高補貼為6萬元及5萬元人民幣 ,惟民眾更關注充電站等配套問題,擔心是此補貼方案得物而無所用,會否因為充電站不足引致浪費補貼金額。

現時各界人士對環保意識日漸關注,新能源及其相關產品使用需求將迅速增加,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謂志在必行,中央是次慷慨提供補貼,雖然只是試驗性質,卻表達出中央對新能源及環保發展的決心,在新能源汽車踏出第一步。故如要補貼方案用得其所,中央除加大補貼令電動車投產成本下降外,亦需對一些配套設施如充電站建設、電池的報廢及回收體系等給予支援。

比亞迪吉汽受惠國策

補貼用得其所,才更有效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和環保發展,當市場成熟和普及,更多人對電動車受落時,開發電動車企業如比亞迪(01211)及吉利汽車(00175)等亦會真正受惠,而對其盈利有正面影響則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時富資產管理策略師 李韻儀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