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五十二點七,不僅是連續第二個月回落,而且是去年六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數據喜中見憂,喜的是指數仍在盛衰線上方,顯示製造業活動保持擴張;憂的是數據回落顯示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浮現,是否深化值得關注。這關乎經濟會否失速的判斷,雖然斷定內地二次探底言之尚早,但經濟失速會增加決策的困難。
歐洲債務危機可謂令中國措手不及,歐元幣值偏弱,間接令人民幣升值了百分之十五,對輸歐產品出口造成影響不言而喻。當前未見明朗的有兩點:一是歐洲債務危機何處是底?亦即會否在中國重演海嘯後的出口產業慘狀?二是歐洲作為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經貿格局會否受影響生變。今場危機前階段,中國在美國市場負傷而轉戰歐洲;危機後階段,歐洲也形成漩渦,領導人口頭語謂「不折騰」,中國偏偏遭受大折騰。
歐洲打擊令中國出口再度負傷,將遠超過官方的評估。表面上,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居於盛衰線上方,但外貿反應滯後,未必完全反映歐洲危機實況,隨後而來的定單流失,壓價或者賴帳,以致激發貿易摩擦,才會裸露中國出口的傷勢。但這種外傷又未足表露內傷的嚴重,危機前階段,因美國市場引起的出口大崩圍,有例在先。
一場出口產業的大衰退,其致命危害是使產業覆水難收。工廠關門、員工遣散後,日後即使重新接獲定單,要恢復生產亦相當困難,重新招聘不是人手殘缺,就是耗血本組班,經營有失預算。面對重操故業困難重重,加上前景茫茫,中小企業東主往往心灰意冷,不少人更將其資本,轉投被看好的房地產業,甚至沉迷炒股炒樓。出口產業資本和人才雙流失,又是對產業整體競爭力的重大打擊。
有幸「守住江山」的大企業、強企業,日子也不好過。雖然不愁定單,但社會環境影響,企業經營文化備受挑戰。像有的大型出口企業,除改善內部條件,消除員工情緒困擾外,更要加薪一、兩成來安定員工隊伍。試想,在全球危機未消除,消費未轉強的形勢下,有多少企業能經受得住加薪一、兩成,如此重大的成本消耗?因此,中小企業負創傷而打退堂鼓,大、強企業又失血苦撐,出口產業顯然不做就死硬,做亦倍感艱難。
中國出口產業的內傷,損害着其參與全球競爭的潛力,使其受到新興市場工業化經濟體,如印度和越南等國,以廉價勞動成本切入市場的挑戰。一些以往中國出口的版圖,紛告易幟,被大量蠶食。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經濟體,以愈演愈烈的貿易紛爭,意欲榨乾「中國製造」的利潤,國際資本也不放過中國,炒貴資源及原材料,窒礙中國以出口謀繁榮之路。
歐洲債務危機看似偶然,其實是經濟異端式發展的必然,對中國來說,是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必然。在後危機時期,中國當前的復甦進程,還是靠投資及出口這兩條腿跑的話,跌倒就不能避免。美國與歐洲市場的交替「折騰」,再度警告中國發展模式的風險,慢吞吞的出口升級換代,慢吞吞的向消費支撐經濟轉型,都難以擺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