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債務危機搞得風雨飄搖之際,全球資金所要尋找的,首先不是投資出路,而是避風港。理念上先要力保不失,然後才是增值與回報,這同歐洲債務危機前相比,已是另一番情勢。當時有說法指亞洲復甦動力,成為資金追捧的市場,尤其中國的高增長仍惹人憧憬,現今資金四尋避險之時,有人提出亞洲可作為避風港,這種看法未有實證,亞洲區股市近期走勢,明顯未見資金追捧的現象。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三月份錄得破紀錄的一千四百零五億美元湧入,按月激增近兩倍,主要買家是中國和英國。這情況表明,美國國債以至美股升勢顯示的美元資產,成為資金追捧的目標,市勢造就美元走強,更令歐元疲弱不堪,凸顯了資金避險的需求。可以與美元媲美的堪推黃金,年來黃金的升勢難遏止,屢破歷史紀錄高位,與多年前的黃金變爛銅已是天淵之別。
推崇亞洲資產避險,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一定的市場,因掛鈎美元產生追捧價值,是沾了美元的光,香港自然包括在內。亞洲眾多經濟體在復甦同時,資產泡沫已經湧至,資金追捧又不能不存戒心,中國就是典型例子,香港亦有相同症候,因此資金流入、流出只在細微幅度,談不上像金融海嘯期間的追捧熱度,或許體現對中國經濟及人民幣升值的觀望。
緣起次按的金融危機,雖然以歐洲債務危機為標誌繼續發展,但總括前一段過程,無疑已由危機回復原點。海嘯發生後美國經濟一落千丈,美元地位岌岌可危,當時歐元成為資金離棄美元後的避風港,而中國則被寄望為世界經濟的另一引擎。現在好像循環還原,美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儲備貨幣,美國經濟復甦似乎比歐洲的搖擺不定更穩,比亞洲的過熱伴隨資產泡沫更實,二次探底的壓力小於歐洲和亞洲,這恰可成為支撐美元資產作為避險資產的實據。
金融海嘯後,全球金融、經貿格局將重新執位的預測,尤其有關美元衰落的預期並沒有發生,問題的關鍵在於,經濟重新平衡舉步維艱。以中美宣稱互補型經濟為例,中國可以指摘美國借債型經濟模式,但中國自身深陷消費不足,依賴出口的模式,同樣轉變不易。正因如此,中國人口佔全球約五分一,消費卻不堪成為全球的引擎。歐洲受債務、削赤困擾,消費預期萎縮,美國作為消費引擎未可替代。
除中國以外,世界上像印度等人口比例較高的經濟體,爭相走工業化的發展道路,而又倚重商品輸出,不但如此,主要工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上,紛紛採取還原工業化,創造就業職位的策略,說穿了,整個世界都在盯着出口搵食,國際需求卻不足以吸收全球性蜂擁而起的工業產能。換言之,全球的發展將不是朝向重新平衡,而是趨向更加不平衡。
全球經濟格局回到危機前的原點,決不是危機的消退,而是危機的推延、滾存。在這樣的大勢下,中國經濟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甚至全球既已形成的復甦,可持續性亦值得懷疑。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將無處不在,美元資產的避險功能實際也未保證可持續,美元因提振出口需要,再次貶值走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總之,全球的風險變數揮之不去,安全港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