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重手低效 樓市冷熱失衡

國務院頒布調控樓市的「新國十條」,被稱為史上最嚴苛的一次調控。在中央扣響了起跑的號令槍之後,主要相關部委正根據國務院匡定的原則,快馬加鞭地競相出籠執行細則,將國務院的調控原則具體化,例如住建部即出台商品房預售制度規定,中銀監則準備落實差別房貸政策,盡顯聞風而動、雷厲風行姿態,看陣勢,無疑是動真格、落重藥了。

供應、銷售、按揭、財稅各環節,當前措施不外體現兩點:一、是可嚴決不寬,二是嚴格問責助落實。到這種地步,已頗有矯枉必須過正的勢頭,樓市無王管狂飆,顯示不同利益團體自恃力足左右經濟,肆無忌憚地與中央博弈,無視中央威權,成為逼迫中央重手打壓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種硬碰,最終會否成為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攻防戰,你進時我退、你退時我進的周旋,仍不無疑問。

今輪調控,標誌着市場化的引導失靈,內地重回政策調控舊路。實際上,利益攻防戰亦非易打,因為攻防雙方非但不是「敵我」對壘,反而是窩裏作反。近兩個年頭,「國四條」、「國十一條」到「新國十條」,這些國字頭文件三令五申,「兩會」後卻拚命造地王,當中也是國字頭企業為生力軍。地方政府賺賣地、國有銀行賺樓按、國資發展商賺樓價、國家財稅賺稅收,這個利益鏈條顯示,調控最終趕跑的不過是該死的民間炒家,利益格局不變,調控即使落得重手,日後淡下來,問題還會死灰復燃。

當前再嚴的調控也不過是暫時的、臨時的措施,愈嚴的措施對產業的壓抑愈厲害,愈難搵食,也愈不可長久。今次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恐怕和歷次調控的盛衰演變根本沒甚麼兩樣。即使最可能出局的炒家,看近日拋盤,拋售的單位伙數以百計,實力富可敵商,即使減價兩成出貨,這些炒家也是賺幅可觀,毫髮無損,套現後可蟄伏靜待下一波漲勢出現。換言之,調控也懲戒不了炒家。

內地樓市非理性上漲原因很多,最根本一條,對內地來說剛性需求異常突出,「兩會」期間樓市一度降溫,但在地王冒現之後,湧出巨大的追漲購買力,從首季樓價升幅數據可證。寧嚴不寬的調控,勢必如秋風掃落葉般橫掃市場,限這樣、限那樣,難免「錯殺」用家,直接打擊需求釋放。○七年九月緊縮信貸,造成了○八年樓市冰河期,殷鑑未遠。

經驗告訴人們,樓市作為人生重大投資,充分體現追漲殺跌的特點,愈漲愈多人買,愈跌愈難搵人買。調控大浪掩來,不只是炒家龜縮,用家也觀望,加深今輪調控硬着陸的擔憂。事實上,樓市墮入寒冬期並非需求蒸發、買意消失,只是待下一上升周期伺機爆發出來。可見愈嚴的調控,其效果愈可能是給樓市製造大跌大漲的波動循環。

逼出來的嚴苛調控,效果預期不彰,留下兩點深刻教訓:第一,防微杜漸。中央坐視寬鬆太久,造成利益團體養虎遺患,尾大不掉,失卻防微杜漸式的風險管理,釀成苦果;第二,檢討體制。房屋的過度商品化,而公益機制又跟不上,在體制根源上,造成逐利的社會習性,到今天難以扭轉的地步,恐怕要經歷制度性的改革,利益鏈條的拆解,才能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