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與中國因素兩者也是互為因果的關係。香港國際化的條件是因為香港的中國因素,但香港的國際化與中國因素可同時下降,理由是無論內地及國際,都可以繞過香港直接來往、直接建立長遠發展的關係,也即是香港的中介價值和機會下降。
單靠香港本地七、八百萬人口的經濟規模,實在不可能維持目前的城市發展水平。沒有中國因素,香港也不易爭取到國際化,似乎沒有任何增添附加值的理由,特別要經香港來作中介。尤其是在亞洲區域自由貿易協議的發展,如中國與東盟、中國與俄羅斯等的上海合作組織、韓國與東盟,以及差不多可短期落實的印度與東盟和海峽兩岸。若如目前情況,香港無法參與,便必然會邊緣化,香港的國際化會進一步下降。
加入自由貿易協議
當前,香港加速與珠三角融合,可惜關鍵項目都有缺陷,如港珠澳大橋、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快線,未必會有足夠的經濟效益來回報龐大的投資。香港與內地的出入境關卡,也形成難越的障礙(一地兩檢已不理想,更何況兩地兩檢、三地三檢等)。不過,即使融合於珠三角,香港憑甚麼條件可鞏固其在珠三角一體化內的獨特經濟地位、角色和功能呢?與內地連結,無論從任何方面都比不上廣州(或廣佛)和深圳。或許香港的體制,還有一些剩餘價值,可以維持一定程度國際化和世界城市功能,但整體國際化和世界城市功能,只會隨廣州及內地的進一步開放發展而縮減。
然而香港要扭轉逆勢,只有兩條路。一是要求中央支持,助香港加入現有的區域自由貿易協議,避免邊緣化。且倣效新加坡,獨立地締結中國還未建立的自由貿易協議,如新加坡與美國、日本、歐洲、澳紐、印度等。以此來增強香港所有、但內地城市所沒有的國際化關係,並以此作為新的優勢條件,來爭奪在珠三角和內地的經濟社會文化關係,增強香港的中國因素。香港有條件可以比新加坡更容易建立廣泛的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網絡。但這也同時十分困難,政治上中央政府是否願意,香港特區政府內部是否願意,都會構成不可克服的困難。
及早聯繫新興地區
二是香港走快一步,比內地城市或外國,更快地與新興地區建立緊密的經貿關係,以此作為國際化優勢的新組成。例如香港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或可是俄羅斯整個亞洲部分,包括東西西伯利亞地區),香港已與俄羅斯在七月一日起互免簽證。
另一例是緬甸,緬甸經濟形勢頗佳,增長速度不弱,外貿盈餘。周邊國家包括中國、泰國、印度、孟加拉都極力拉攏。緬甸或許便是第二個越南,香港長期屬緬甸華僑的集居地,正可藉此發揮作用。
這兩個地方雖離香港都較遠,但交通時間還不過是幾個小時,更特別的是關係的深度可彌補交通時間的間隔,香港走先一步發展緊密關係,便可形成相對於內地城市乃至外國的中介優勢。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