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伯南克的表現關乎其連任的勝算,對伯南克連任,儘管之前有眾多的經濟學家支持,近來又有調查顯示受到七成半投資者支持,對其評價更高於幾大央行行長,但美國國內的反對呼聲還是存在的。伯南克即使獲得總統奧巴馬提名,仍要能順利通過國會這一關。在此之前,國會對聯儲擴權的改革計劃,以及救市未能惠及就業,極為不滿。不僅顯示出伯南克連任存在阻力,也顯示政策可能存在變數的風險。
很明顯,擺不平國會的過度掣肘,不僅是伯南克連任受阻,貨幣政策延續性存疑,也不僅是聯儲擴權無望,救市功力或打折扣,甚至聯儲傳統的獨立性,都會受到威脅。然而,國會的強硬亦是政治使然,明年國會進行大幅改選,議員都希望失業率得到改善,有利爭取選票。由圍繞就業角力走向政治化可見,打救經濟的成敗已不可停留於只看金融系統得到改善,而不顧實體經濟的有效復甦。
政治壓力大,經濟壓力更大。伯南克面對重重的兩難困境,他希望在確保物價穩定及擴大就業間找到平衡,但談何容易。為了給經濟復甦及改善就業創造條件,有必要繼續極寬鬆貨幣政策,不停印銀紙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不出現惡性通脹,是首重兩難;美國民眾及機構開始加強儲蓄、減少債務,並且已從數據上反映出來,由此造成壓縮消費的效應,增加實體經濟復甦的難度,將成為擴大就業的障礙,是又一重兩難。此外,財赤、貿赤的巨大黑洞,有損美元信用,但又要爭取國際間為美債慷慨解囊,是另一重兩難。
美國民眾以至全球各國,對伯南克執掌聯儲局,解決千愁百結的矛盾、突破重重兩難,未必十足信心,但又能如何?無人能保證換掉伯南克,矛盾和兩難消失,也沒有人敢保證找人接替伯南克,就比現時做得更好。謀求走出當前危機,全球都沒有最佳策略,各國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即使伯南克面對國會拍心口,也不能切實保證同時兌現物價穩定及就業擴張。專家、投資者傾向力撐伯南克,或多或少存在以不變應萬變心理。這就是目前情勢複雜所在,也是經濟復甦變數所在。
應當指出的是,目前危機的實質是一場美元資產引起的危機,更糟糕的是,全球經濟體無一能獨立應付打救經濟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各自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失去完整的獨立性,被迫追隨聯儲局的政策調整。正因如此,聯儲局政策受到關注,聯儲局掌舵人選成為環球焦點,就不可避免。在這一角度看,考究伯南克表現,更多一重意義;就是他的國際責任,不能只為美國一國的私利,實施對國際各國不利的政策,其功過評價勢不限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