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興奮過後無突破
本港能持續創造的經濟繁榮,是因為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作出應有的改變,這便是經濟發展動力,若缺乏新元素支持,動力開始減慢以至消失,就算全球經濟由萎縮走向復甦,經濟局面仍會是奄奄一息,香港不幸的是正逐步走向這條不歸路。
香港受惠中國高速發展支持經濟,相對來說,禍兮福之所依,本港經濟自主能力日漸褪色,中國內地之強大,正是本港經濟弱點不斷惡化的開始,以「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為例,從○三年六月簽署以來,為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成功帶動本港經濟擺脫沙士的低潮期。但面對金融危機以來,CEPA威力已不復當年,新簽訂的補充六協議,整體上亦未有太大突破。
產業沒落經濟空洞化
相對而言,兩岸就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討論得如火如荼,有台灣傳媒報道,九月至十月初會完成評估,明年可簽署協議,將大大增加台灣經濟復甦動力。
而且,大陸的銀彈政策更接踵而至,五月至九月,內地將派出多個採購團赴台,採購產品包羅萬有,涉及紡織、家電以至農產品,僅僅平板電視顯像器採購金額就高達22億美元。
大家可能會問,中國內地為何厚此薄彼,為何不來港採購。答案其實很簡單,香港產業沒落,根本沒有產品可採購,辦購物團較採購團來得更實際,更有吸引力。
產業沒落導至經濟「空洞化」,較本港現時面對被邊緣化的問題,長遠衝擊為深遠,兩岸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台灣島內產業紛紛遷往低成本的大陸投資,引起島內「空洞化」危機,現時內地大力進行採購,可以抵銷「空洞化」的憂慮,但這政策並不適用於本港。
金融服務業無以為繼
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大量廠家北上發展,曾盛極一時的本港製造業現時迅速萎縮,港府的產業升級政策大都屬於假大空,所謂科技園、物流園、中藥園,大都無疾而終。過去都是倚靠服務業及轉口貿易支持經濟,產業「空洞化」的衝擊並不明顯。
不過,當本港的中介地位淡化,金融中心地位又受到上海的挑戰,服務業後勁不繼,若不能提升競爭力,阻止產業「空洞化」進一步惡化,本港的經濟支柱將一個接着一個倒下,經濟動力將完全被蠶食。
財爺早前新公布的加碼紓困的措施,完全屬於小恩小惠,缺乏發展遠見。近期大量熱錢流入,股樓齊升,即憂慮可能出現資產泡沫化危機,本港要擺脫「炒家天堂」的稱號,經濟出現大幅起落衝擊,必須有一套長遠的產業發展政策,但政府將這樣重要責任,交付予經濟機遇委員會,似乎過於輕視,未有洞悉其重要性。
該委員會早前提出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下月再討論發展方案,但委員會成員是否深入了解「空洞化」危機所在,實在令人有所懷疑,因此期望最終結果,可能都是失望。
Money 18專論
網址:money18.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