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學懂保護自己」當然包括小心作出投資決定,多做研究的工作,多認識所投資的企業,以及不胡亂聽信任何動機不明的市場傳聞,千萬要用理智對有關傳聞細加分析。
股民須學懂保護自己
以滙控(00005)供股為例,供股集資逾千億的消息剛宣布,另一邊已有分析員言之鑿鑿說,年底還需要再次供股集資,明顯是在蠱惑投資者,打擊滙控股票持有人的信心,居心叵測。但不少滙控投資者的確因此被恫嚇,都把股票在低價賣了出去;花旗銀行股價曾大跌至低逾一美元,有不負責任的分析員因此說滙控的股價相對過高,需要把目標價大幅下調,甚至低於25元。花旗的軸心業務在這次金融海嘯風暴中心的美國,滙控最賺錢的業務都來自受影響較輕的亞洲,滙融的情況對滙控影響只屬局部,而且滙控的經營作風一向比較穩健,如何拿來與花旗或經營方式如「牛仔」般冒進的美國金融機構相提並論?但有不少長線投資者,的確因此以低價沽了滙控。
我認為,不負責任或前言不對後語的分析報告或流言固然可惡,必須加以抵制甚或制裁,但投資者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小心保護自己的利益。
有位給我傳真的讀者說:「小股民任人魚肉,大行之言出爾反爾,還會有可信之言嗎?」很多所謂「大行報告」,的確經常有前言不對後語的情況,但是在媒體的廣泛採納並傳播之下,加上有意無意配合而來的買賣盤,令那些「分析報告」出奇的準確,震撼股民心弦之餘,又焉能不驅人亦步亦趨,奉如寶典。
多方巧配合從中漁利
所謂「大行報告」,有意無意都有隨之而來的買賣盤配合,並不是說一定有人利用「分析報告」配合直接「造市」,問題是所謂的「大行報告」真正的閱讀對象都是大行背後的基金客戶群,基金經理普遍的羊群心理令他們唯恐落後於他人,因此在看到報告之後大多會跟隨報告作出反應,最終讓「分析報告」看來似是準確無比,牽動股民心弦。所謂的「大行報告」只要發出報告,既不用冒險親自下手「造市」,又賺了名聲,甚至可能也賺了利。
滙控供股事件,有些大行的報告在供股結束之前後,擺出兩副不同的臉孔:供股結束前對滙控前景看淡如喪考妣;供股結束後卻揚言情況已因集資等情況有所改善,以倍計大幅調高滙控的目標價。如此前言不對後語,讓人看來滿腹疑竇。那位讀者問:既然有大行出爾反爾的報告在手,有證有據,為何不可向其發出譴責將其醜陋面目公諸於世呢?
筆者不是直接參與有關的監管工作,因此不能答覆那位讀者,但憑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這些事情確是十分難以取證。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分析員對其分析報告觀點,都會搬出一大堆理論支持,改變看法同樣是會搬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支持,很難就其合理性作出挑戰,像他們對滙控所作觀點的那樣朝三暮四,前言不對後語,自說自話,除了令人質疑有損道德之外,在法律上是很難構成罪證,更遑論作出譴責了。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
(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