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證券市場越洋牽手,無疑是香港的憂患。說起來,一個是現在的宗主國,另一個是過去的宗主國,是香港經濟的新舊靠山,香港曾是居中的橋樑,當中英成功牽手,則香港的橋樑角色可休矣。中英牽手是涵蓋雙方金融監管及技術合作的,極可能意味着中國證券業倚重以倫敦為師,一個新進的證券市場,向一個全球最老牌的證券市場學習,豈能說不是絕好的配搭呢?如此一來,香港可資借鑑的地位自然下滑,意味着香港示範作用的貶值。
中英銳意發展市場互通,上海市場地位必超然於香港。早在去年A股呈現牛氣時,滙豐銀行就公開表示A股上市的意願,樂意以集團整體上市的形式掛牌,同時德國、俄國、美國一些知名企業都有類似的表示。換言之,上交所推國際板,很大程度是被外企推動的,這同香港一再招徠,都找不來多少外企,簡直是兩重天。這凸顯在企業選擇上市地的競爭中,香港非但不比上海具優勢,反而處於劣勢。
外企的選擇是重要的風向標,顯示以中國最大版圖為腹地的上海,具有更優越的吸引力,以往所說的上海相對香港的劣勢條件,並不為外企所看重。資金向北望,以致本港的傳統大企業也對上海心動,外來企業如蟻附羶,上交所想不發達都難。上海的資源凝聚力將把上交所自然而然地推向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上。換個角度看,上海同香港處於同一國際時區,但上海比香港早開市,更有條件填補紐約同倫敦之間的市場區位,香港以往自詡的區位優勢,自然也就拱手讓予上海。
A股上市雖是外企的願望,但畢竟上海市場未成熟是事實,至今A股仍是有形之手力控的政策市,加上人民幣尚未國際化,引入大量的外企,不無金融風險。但另一邊,中國在金融海嘯後,「引進來」漸停滯,「走出去」也困難重重,企業與海外互為上市,是補足缺陷的更佳選擇。即使條件一時未足成熟,也可能有風險,決策層也會義無反顧的推動前行。此一役若成功,將實際上廢了合格境內、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QDII及QFII)及港股直通車的功能。香港的中介作用,因此更不值甚麼價錢。
看透這一層前景,香港應當好夢醒來。一方面,切實認知過去所說的優勢,已成為昔日光環,在急劇演進的發展中,不再是甚麼可倚仗的本錢;另一方面,當國家加快了開放的步伐時,留給香港轉型,去爭取生存商機的時間及空間,已經很有限了。多年來,國家在重大關頭推出措施挺港,意外地造成港府靠在國家這棵大樹乘涼,缺乏創意及衝勁,不覺已錯失了寶貴的轉型時間。
中英牽手證券業的奮進,清楚地說明國家已進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提升金融實力,作為替代倚重出口的發展戰略。國家不會停下發展步伐來等香港轉型,而是香港要自己急起直追,趕搭國家發展金融這趟快車。如果對新鮮出爐的CEPA補充協議六,港府單純作為挺港措施解讀,不理解國家金融開放加速,正在加深香港邊緣化的危機,將是不可救藥的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