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的研究似乎揭示,就沽空而言,香港市場在國際是出類拔萃、別具一格的,就像是環球風雲激盪的金融市場,一片獨步天下的綠洲。所以如此,是因為「香港設有健全的監管架構,務求讓沽空活動發揮好處,同時盡量降低風險。」這樣的自詡自誇,同本港的市場現實中根本對不上號。市場難解疑惑的,莫過於滙控公布供股後,慘被「嘜價」質至三十三元的例子,從中如何體現了沽空的好處?
滙控向來是港股投資者心目中的愛股、優質股,股價被狂質至三十三元如斯程度,令人懷疑是別有用心者製造恐慌沽空圖利。隱形之手製造的這一幕,成為查無違規實據的事件,由此暴露了兩點,一是大幅「嘜價」並無難度,只在於大戶想不想做;二是事後往往查無實據非但不見得監管健全,反而是監管無能為力,沽空有失控的風險。
沽空除操作上如同大戶「專利」,成為魚肉散戶的「絕殺」,正因為披露不足,不但令股民蒙在鼓裏,受創而不明所以,也輕易避過監管法眼。因此證監吹噓監管健全,同沽空秩序受控、難以興風作浪根本無關;相反,恰恰因可以為所欲為的沽空,顯示監管的無能,對沽空須有調控機制。市場一直同證監觀點相左,不是排斥沽空、否定沽空的作用,而是希望制約沽空的傷害。
沽空的傷害主要發生在熊市、危市,有專家指出,沽空的詐騙行為在熊市相當普遍,又指出要蒐集證據並不容易。可見在市場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對沽空造成傷害防範,遠比借助沽空強化流通性重要。令雷曼倒下其一原因是沽空所害,也足見適當監管的必要。滙控被狂質至三十三元,雖不至於因而倒下,也帶來重大傷害,重創了普羅投資者信心。歐洲及美國緊急限制沽空,無疑是應對危機的應有之舉。
證監片面鼓吹沽空對流通性的作用,不問市場形勢,顯然抱見利忘弊的偏頗態度。在市場處於非理性的恐慌下,較強的流通性反而是有害無益的。美國近期在市場壓力下,重提限制沽空議題,研擬的四項方案中,就包括停板機制,其作用就在於阻斷流通、冷卻市場。總不能說,美國搞這套限制,基於對沽空有助流通的無知。
面對重提限制沽空,美國證監會主席夏皮羅坦言,支持及反對的聲音同樣巨大,因此證監會作出審慎研究,並以投資者最大利益為依歸。言辭玄機可見,限制沽空的取捨,很大程度是依恢復市場信心需要而設,或者可說是特殊市場形勢下的特殊處置。特事特辦,是因應危機的權宜手段、非常手段,不是根本否定沽空。
事實上,金融海嘯發生以來,為應對市場信心的崩壞,各國政府推出不少非常規的舉措,雖然不時有爭議聲音,但救急救危之際實效為重,是市場理解的方式。執着於常規的守則或思維,像招致雷曼倒下令海嘯掩至,加深危機的惡劣後果,反而是不可接受的。香港證監會一向看待限制沽空的態度,不但給人缺乏特事特辦靈活性的印象,也未盡監管責任,保障普羅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