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亂象難了 谷內需毀譽參半

「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間。」一年一度的「十一」黃金周又至,億萬民眾爭相出遊,各地交通將因車流、人流激增而不堪重負,而景區人滿為患、垃圾如山、坐地起價宰客等亂象勢將陸續上演。

據內地傳媒報道,黃金周首日,全國多地出現嚴重交通擠塞,車禍頻生,交通警察忙於處理事故,紓緩交通。而自駕遊的遊客或留在車內休息,或帶着寵物下車散步,有的更四處尋找食物醫肚,十三億人「集體休假」,忙亂程度可想而知。

一次出遊一肚氣,一個長假一場災。為應對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內地政府推出黃金周制度以拉動內需,刺激疲軟的國內消費,並於九九年十一假期開始實行,加上「五一」和春節兩個長假期,內地旅遊消費一時間呈井噴式增長,有效緩解了經濟困局。

交通癱瘓 生態災難

然而隨着旅遊市場的飛速發展,不少弊端也逐漸浮現,景區門票亂收費亂加價,商店、餐廳消費宰客,以及黑導遊、低價旅行團等層出不窮,類似海南三亞的「天價魚」、山東青島的「天價蝦」事件,雲南、廣西等地的惡導遊事件亦不時被曝光,甚至出現遊客遭襲擊致傷致殘的惡性治安事件。只是出於龐大的經濟利益誘因,地方政府通常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態度極其曖昧,以致亂象不止,民眾安心出遊、放心消費無法得到切實保障。

全民出遊導致的另一個惡果,就是各地大量積聚的垃圾,尤其是部分遊客的文明指數低下,所到之處每每將垃圾隨處丟棄,從北京的長城、故宮,到杭州的西湖,再到西藏的「天路」,愈是熱門景區愈是遭殃,每日清理的垃圾皆以數十噸、數百噸計,遊客出遊造成的生態災難,一直為人詬病。

一邊是強大的市場消費需求,一邊是無法遏止的旅遊亂象,如何取捨令人為難。雖然早有聲音指,黃金周集中消費模式與民眾的休閒本意背道而馳,且會出現「一節淡三墟」的後遺症,質疑能否真正有效刺激經濟,惟內地當局目前似乎無意取消該制度,況且在中美貿易戰日益焦灼之下,當局已再度「全民消費總動員」,催谷內需勢在必行。

不止在國內,七日長假也刺激國人境外遊消費意欲,據國家移民局預測,今年十一假期,全國出入境旅客日均接近二百萬人次,剛開通的香港西九龍口岸,日均將有七萬人次出入境,相信隨着高鐵香港段開通,內地訪港遊客將持續增加,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無疑是利好消息。不過,內地遊客大量湧入香港,必然會帶來一些矛盾摩擦,從再有團體到屯門等地反遊客,到昨日遊行中再度出現港獨旗幟及呼聲,中港矛盾似乎沒完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