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食肆戀殖「法租界」招徠

上海「法租界」歷史已過去七十多年,近年卻成為商家宣傳推廣的賣點,「前法租界」更成為商戶標榜自己有「氣質」、「底蘊」的時髦用語,引來輿論質疑是以「民族苦難」做賣點。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相關宣傳手法的確不妥,但要以現行法規處罰有難度。

內地傳媒報道,近期有消費者反映,美食手機應用程式「BON APP」將「原法租界」一詞列入區域的選項之中,該選項之下有逾百家餐廳;除了有法國菜餐廳使用此標註外,亦有火鍋店使用。據悉,該應用程式目前有逾五十萬名用戶,當中八成五是非中國用戶,主要是居於上海的外國人。

內媒認為,商家將這段「民族受難」的歷史作為宣傳推廣的賣點,觸動了許多上海市民的民族情感。有上海市民稱,「法租界」是以前上海被劃作殖民地時的名字,「這樣大張旗鼓地標榜,不知是何居心」;也有市民對此不置可否,說不清是否有問題。

《廣告法》有局限難檢舉

事實上,實體商店使用「法租界」相關詞語宣傳早有先例。有薄餅餐廳開業時在宣傳廣告冊印上「法租界披薩」字樣,宣揚「小資情調」、「高雅情操」;亦有樓盤以「法租界風姿,老盧灣底蘊,五行龍脈之上」做宣傳。但因違反《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該些廣告已被查處。

至於在網上平台使用相關字眼,目前少有成功處罰的案例,如BON APP至今仍未被查處。業內人士指出,在內地,商家以特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間接地推銷自己的商品或服務的商業廣告活動,才適用《廣告法》;類似BON APP這樣使用「原法租界」標籤,能否視作「推銷」存在爭議。

但業內人士續指即使BON APP最終無法適用《廣告法》來查處,當局也可循約談要求整改、道歉等其他途徑介入。當地市場監管局亦稱,BON APP的廣告特徵不明顯,但從訊息發布的角度來看確有不當之處,已由上海市工商局向市網信辦反映。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