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軍不是勝利日 固邊方是大問題

經歷兩個多月對峙之後,印度昨日下午終於撤軍,中印兩國暫時避免了擦槍走火的危機。不過,現在中方若高呼勝利,未免太過樂觀,中國應繼續保持重兵壓力,提防印方這隻狼捲土重來。

表面來看,中方今次不戰則屈印之兵,獲得全面勝利,但如果看深一層,不難發現中方並沒有可喜之處。一方面,今次是印度發難在先,派兵闖入中國境內,阻止中方進行公路建設,並在中國境內無賴式地盤桓兩個多月,最後全身而退,絲毫無損;另一方面,中國不得不派出大量的軍力進入青藏高原備戰,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軍費,也牽扯了中國外交的注意力。印度撤軍並沒有多少損失,反而試出了中國的底牌,相比之下,中國興師動眾,卻沒有收穫戰略紅利。

事實上,印度選擇這個時間撤軍,也並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的軍事壓力,而是國內後院失火,包括大吉嶺、阿薩姆邦的獨立運動,以及蔓延新德里等十幾個邦的騷亂,令政府手足無措,不排除其想暫時緩和與中國的關係,騰出手來處理國內危機。另外,下月初廈門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莫迪想通過邊境的緩和,獲得中方一帶一路的大禮包。

加強軍演 戰略懾印

莫迪是個異常堅韌的政治強人,其在洞朗地區的進退之策,不可能是心血來潮,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爭取印度利益的最大化。今次雖然印軍暫時撤退,但並沒有打痛,也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等到明年春天,印度仍然可能再席捲而來,給中國上演一齣「狼來了」的鬧劇,而中方被印度牽着鼻子走,戰略上極其被動。

撤軍不是勝利日,固邊方是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今次印度從洞朗地區撤軍,並不是兩國危機的結束,而是雙方在喜馬拉雅山南北兩線進行新一輪博弈的開始。對於中國來說,要防止洞朗事件的重演,就應該利用好今次機會,而不是虎頭蛇尾,見好就收。

目前,解放軍在中印邊境已雲集重兵,形成明顯的軍事優勢,這是過去兩個多月調兵遣將的結果。面對這種優勢局面,中方應該充分利用好,尤其是不能從青藏一線撤兵,而要進一步加強軍演練兵,對印度形成戰略威懾之勢,一方面防止其再次闖入中國境內,另一方面掩護洞朗地區國防公路建設,盡快在邊境地區形成一個交通便利的基建網絡。同時,加強對不丹、尼泊爾等國的外交,將這些國家從印度的魔爪中解放出來。

中印要想建立長久的和平,必須就邊境問題走向達成協議,但「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個協議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後盾為基礎。中方若不能在西藏地區駐有一支常勝之師,一切都是白搭。今次洞朗事件的處理,值得中方認真反思,並以此為基礎調整對印的總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