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鐵博弈 誰能笑到最後

中日高鐵外交博弈,已成為兩國繼東海之爭的又一個熱點,雙方領導人競相出馬,親自當起推銷員,而且各有王牌絕招。這場博弈不僅關係兩國經濟轉型的成敗,更牽涉到兩國國際影響力的起落。

高鐵已成為中國高端製造業王牌產品,也是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載體。為進一步提高高鐵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內耗,國資委甚至將中國北車與中國南車合併,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自當超級推銷員,前往泰國、南韓等地為中國高鐵代言。

日本安倍內閣也將鐵道及其相關設備走向海外,列為「經濟成長戰略」的重要支柱,期望通過參與海外鐵道建設及出口相關設備促進經濟增長。日本四大鐵路公司組建了「國際高速鐵路協會」,聯手促進日本高鐵技術和設備的出口業務。安倍晉三也扮演了日本高鐵「首席推銷員」的角色,在出訪或者接待有關國家領導人時,總不忘推介日本高鐵等軌道交通,並願意提供必要資金支持。

外交助力 多邊共贏

中日兩國針鋒相對,中國高鐵的特點是運行公里世界第一,造價成本低,競標手段靈活,而日本高鐵的優勢在於運行時間長,掌握相關國際標準,兩國各有千秋。雙方都知道,這場競爭已超越純粹的經濟意義,上升到地緣政治高度。

如果中國高鐵沿着一帶一路全面鋪開,意味着中國高鐵將成為國際通行標準,而且中國將實現與一帶一路各國的互聯互通,屆時從中國出發,高鐵向西可以輻射到歐洲,向南則通向新加坡,西南則到中東、南亞一帶,如此一來,這些地區人流、資金流與物資流互聯互通將全面加快,進而被中國納入到大中華經濟圈,而日本則被徹底邊緣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日高鐵之爭是兩國未來幾十年的國運之爭。

正因為此,日本以傾國之力對中國高鐵進行圍追堵截。中國高鐵推銷到哪裏,日本的狙擊就延伸到哪裏。譬如,印度是今後亞洲地區最重要的鐵道交通建設市場,預計要修建七條連接該國主要城市的高鐵線路,總長度達到四千六百公里。中國與日本正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運作,力爭多拿訂單。印度總理莫迪訪日時,安倍陪同其乘坐日本高鐵,並在融資方面提供一系列便利,期望能夠將孟買至艾哈邁達巴德五百公里的高鐵建設項目納入囊中。

對於中國來說,龐大製造能力以及成本配套的體系是一大優勢,再加上亞投行蓄勢待發,高鐵走出去從技術與資金方面已無大問題,下一步關鍵是如何利用外交實力為高鐵助力,打破日本以及美國或明或暗的干涉與破壞,努力打造多邊共贏體系,讓參與各方共享中國崛起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