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輝街頭足球樂與怒

在以前的年代,許多足球員都曾經歷過一段流連「街場」的歲月,然而時移世易,「街場」文化現時已接近絕迹。少時經常在家樓下球場「跟隊」的和富大埔中場陳文輝反思,街頭足球的沒落既是壞事,亦是好事,但最重要是每位球員的足球風格都應該擁有個性,盡量將自己的創意發揮出來。

由英泥構建而成的牆壁,上方架設2米高的鐵絲網,圍繞着一個五人足球場。這類如「困獸鬥」般的「街場」,在現時新落成的屋邨已近乎絕迹,但卻是家住粉嶺華明邨的陳文輝,兒時之足球殿堂。「11歲開始落樓下踢,識到5、6個人組一隊,喺嗰個場跟隊。」足球使人沉醉,尤其是活力正盛的中學生,踏入初中後的「文輝」,每日放學就是到球場踢波:「最癲嗰時係喺學校做晒啲功課,一放學返屋企掉低個袋就落街踢波,到8點食完飯再踢,踢到熄燈為止。」

街場鍊「張峰」飛沙劈石

陳文輝在其青葱「街場」歲月,曾與一些港超球員交手,當中包括現效力東方龍獅的翟廷峯、李嘉耀和前香港隊後衞張健峰。「文輝」分享了一段昔日與「張峰」火併的回憶:「我哋兩隊對親都會好刺激,就算係石地龍門都會飛撲,飛剷、埋牙樣樣齊,認真程度拍得住一場正式比賽。」

這類激戰在華明「街場」時有發生,但正因為在這種緊湊的比賽模式中成長,讓陳文輝鍛煉出細膩的腳法及聰明的踢球風格。「街場都有佢嘅好處,就係會練到每個人有自己嘅特色。」「文輝」說罷隨即來一腳射門,皮球猛力擊中鐵絲網,「撐......」的一聲清脆入耳,可是我們卻已聽不見青年們踢球時的歡笑聲。「依家就算放學時間,都唔會有人喺度踢波。」他慨嘆,「街場」的沒落猶如一種文化的消失:「街頭足球係香港一樣獨有文化,係會塑造到每個球員都唔同,依家愈嚟愈少係一種可惜。」

青訓學校興起有利有弊

隨着草根足球發展愈趨興盛,青訓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陳文輝相信「街場」人口的流失,某程度上反映愈來愈多球員,能循正規青訓系統接受足球訓練,這反過來看其實並非一件壞事:「小朋友由8歲開始建立基本功,到11歲接觸戰術知識,佢哋同職業足球接軌嘅時間就會縮短好多。」但同時,現今足球崇尚體力和速度的趨勢,驅使青訓學校傾向製造更多高效能的球員,反而扼殺了年輕球員的自主空間。「文輝」以兩個現役港足球員的名字說明:「『陳俊樂』絕對係一個現代足球嘅典範青訓產物,佢嘅體能、頻率樣樣掂,但如果你想依家搵番個『林嘉緯』,咁好技術、觸覺嘅球員又未必有。」

的而且確,球場上理應擁有不同類型的球員,有體力型;有速度型;亦需要有創造型。「球場上唔可以淨係11個陳俊樂,又或者11個林嘉緯。現今足球嚟講『樂仔』一定成功,但究竟可唔可以有佢之餘,又有『嘉緯』呢?」陳文輝將問題拋給讀者思考。

自由足球領悟「蠱惑毒招」

作為典型「街場」出身的球員,陳文輝有時會被指其踢法「蠱惑」、「畀波毒」,但這些特質正是他少時從街頭足球中領悟出來,讓球迷間中能在賽場上觀賞到其乖巧的入球或助攻。他強調,年輕球員學習踢足球,遵從正路指示固然重要,但同時也需要有一定自由度:「我自己做助教都好着重球員嘅基本功,但唔會畀個框佢哋,我會想佢哋發揮到自己嘅小宇宙,因為進攻係無限大嘅嘢,冇話邊個方法一定啱。」

亞冠盃入波「啲Feel返晒嚟!」

陳文輝今季加盟和富大埔,為球隊交出18場入4球的不俗成績,他自言不論出勤率、表現都回復了正常水平:「叫做喺南華受傷之後嘅一個小突破,有好大自由度做到我想做嘅嘢,而隊波又有唔少差唔多諗法嘅隊友,踢上嚟更加舒服。」

出戰亞洲賽特別亢奮

此外,「文輝」曾在1月為大埔在「亞冠盃」外圍賽對吉打的賽事中攻入1球,雖然僅屬「破蛋」性質,但他直言那一球讓他重拾昔日的感覺:「當年跟傑志出去踢亞洲賽係會有種亢奮嘅感覺,出到去氣氛同節奏係兩樣嘢嚟。始終隔咗6年再踢番亞洲賽,仲要入番波,種Feel好似返晒嚟。」

文:黃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