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籃壇的規模,與當年我初任主席的光景相比,根本是天與地,籃壇發展就是我擔任籃總主席30年的最大回報。」上一輩的體育傳媒多以「添哥」稱呼香港籃球總會主席陳瑞添;事實上,「添哥」掌舵籃總的歲月橫跨多代體記、歷代港隊變遷更不在話下,近年籃運發展蓬勃,來季將是改革後首次出現10支甲一球隊爭霸的新時代,加上年輕新力軍冒起令球圈充滿生氣,這些一切一切,都成為他繼續投入主席崗位的動力。
一生與運動結下不解緣,為了籃球可以連生意也「Time out」一會:「其實年幼時我酷愛很多運動,足球、乒乓球、籃球都十分熱衷,其後因加入了籃球校隊,隊友間互相推動下,對籃球的熱愛令我放棄了其他項目。」專注籃球一片天地,可以有多誇張?「籃球圈有好幾位說我是『球癡』,曾經有比賽與公司生意同一天撞期,我也要比賽完才傾生意!幸得太太無限支持,讓我投入籃球事務。」自1991年正式坐上主席一位的「添哥」娓娓道來。
十年人事幾翻身,何況經歷30年?「最難忘上任不久,鬧出籃球總會『雙胞胎』,最後得FIBA及當時港奧委會沙翁(沙理士)釐清,事件才告解決。」就像落場打波,當籃總主席其心力與體能缺一不可,但講到最終極目標,都是為培育更出色的香港球員,特別是為華人球員搭建更多舞台,提升水平為依歸。「總會的宗旨是培育本地球員,本地球迷都擁護華人球員為偶像,比外援的支持更多,所以我們在檢討及制定外援政策時要相當小心。」
「爭取打甲二、甲一是很多青少年的夢想,打甲一後可以爭取打香港隊,像一個階梯。外援太多會影響香港球員的出場率,未必是好事。」「大家可曾記得,以前比賽曾打3個外援,那是因為華人球員不夠呀!但經過多年青訓努力,如今學界的籃球風氣更盛,年輕球員新血輸送比以前增多,有些16歲的中學生已有大球會簽下來呢!」
本地球員是籃壇產業最大資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同意。「曾有人說,內地有些好球員可辦手續來港,住滿幾年可代表香港隊,但我到現在都沒做這些事,我們奉行用香港人的球員去打,這才是真正由香港人拿的成績。」
在改革政策下,來季甲一球隊聘用居港外援,放寬至居港3個月便可註冊,「兩年前我們構思這改革,是收集各支球隊意見所得,大家都認同縮短居港年期,對找球員都較方便有利。」新例在今年8月1日實施,「添哥」說:「來季的競爭會比今年激烈得多,加上恢復升降制,大家都不想降班,因為甲二組要『打到甩髀』,爭升班很困難,因此很多球隊都會爭取居港外援,相信球賽的激烈程度會比之前更盛。」
青訓是香港籃球總會每年工作的重要環節,總會一直向政府爭取撥出更多場地及資源,務求增加青少年比賽的數量,滿足求過於供的情況。
根據籃總全年工作報告,過去一年「比賽場數共達7,200多場,即平均每日舉辦約20場賽事」,足見籃球受歡迎的程度。當中青少年賽事亦佔相當的比例,這股熱情令籃總主席陳瑞添也感到驚喜:「近年青少年組比賽報名的情況十分狂熱,好像U12報名前一天,就有球隊來排隊,家長都有反映過,但他們不明白其實我們是受制於場地呢!」如政府可增加硬件資源,籃總才有望增加比賽的數目。
除了青訓,高級別聯賽擴展也有一定限制,陳瑞添說:「現時也有幾間球會洽談中,問籃總可否支持他們加入比賽,但我只能講,我們沒有球隊啊!50年前我們是88隊,50年後都是88隊,因場地局限了發展呢!」陳瑞添說。
啟德體育園代表着香港未來的希望,體育園內將建設可進行國際賽事的室內場館,然而,在陳瑞添心目中,為香港籃球隊爭取擁有一個專屬的訓練基地,是一直以來的夢想。
陳瑞添歎道:「我做了主席多年,每一次與政府開會都要求他們開設一個專用的訓練場、一個港隊的訓練基地,可惜,30年也沒有達成這心願。」香港隊包括成人男、女子隊,還有多個年齡層的青年軍,「有時要打街場!一個訓練基地都沒有『咁點搞』?」
目前荃灣體育館「勉強可達標」,FIBA國際籃協也認可,以它作為亞洲盃外圍賽的香港主場,「添哥」說:「我們的期望放在啟德,希望會有一個好的場地發展籃球,但還要等好多年呢!」籃總希望啟德落成時,重點可放在體育賽事上,因這樣做才真正對體育發展有最大的禆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