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總昨午假青衣運動場,為上月墮樓身亡的前港足隊長「豪豬」蔣世豪,舉行紀念賽。兩場賽事中頭場由足總邀請隊對銀禧歷程邀請隊。兩隊落場的球員中,不少皆於八、九十年代由體院或體院前身銀禧所培訓成材,如山度士、譚兆偉、潘嘉明、招重文、姚學文等。重睹他們的精湛球技,不禁令人為今日香港足壇之青黃不接生嘆。
政府於九八年把足球剔除於精英運動項目之列,體院足球部隨之解散,這個曾經栽培出無數優秀球員的部門頓成歷史。那麼,此後十幾年來,政府又為香港足球運動做過些甚麼呢?缺少了政府的資助和統籌,球員沒法接受全面而有系統的訓練,質素自難免有所下降。
在球市大不如六、七、八十年代的環境下,現在的球員仍努力不懈,掙扎求存。○九年東亞運動會,港隊爆冷勇奪金牌,為香港足運注入了一口強心針,一度令曾蔭權感動得眼泛淚光,信誓旦旦要對振興足運有所作為。可惜兩載下來,既未見足球這種全球最普及的運動重入精英項目之列,亦未見政府有何發展足運的實際措施。曾蔭權的豪語,跟他當年參選特首時的「玩鋪勁」,以及跟他前任董建華的八萬五「偉論」,都驟化貽人哂笑的空談。
此外,蔣世豪及較早時葉天發之死,令社會人士關注到香港足球員掛靴後生計維艱的問題。試問,在明知球員生涯不可能太長,掛靴後生活又得不到保障之下,年輕人縱有這方面的才華,誰敢全情投入於足球事業呢?
足總同樣責無旁貸。除了應積極尋找商業冠名贊助盃賽、投資組軍外,也不妨爭取商界的另類支援,例如為現役球員開設一些就業課程,令他們有一技傍身,多了一條後路。當然,如果商家能為掛靴球員提供就業機會,那就理想不過了。寄望正逐步展開的「鳳凰計劃」,真的能夠令香港足運如火鳳凰般重生。
「豪豬」已矣,倘能因他之逝而喚起政府、足總以至整個社會對香港足運之關注和反思,相信他在天之靈,亦可稍感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