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百廢待興,但政府最近重中之重工作,毫無疑問是催谷市民打疫苗針,官員推廣不力,市民反應冷淡,要靠商界出招幫忙,送樓做媒人吸引打針,但以現時大約兩成接種率,想接近群體免疫極為困難,軟功不成,政府把心一橫,昨日宣布可能推出的谷針措施,頗有霸王硬上弓之意!
在昨日的記者會,政府高層稱將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首先是為公務員及其他政府僱員將獲得「疫苗假期」,每接種一劑有一日有薪假期,並以「疫苗氣泡」為基礎考慮恢復放寬措施,接種疫苗人士亦可較多人同坐一枱,例如已接種疫苗的成人可帶同無打疫苗的兒童或長者食飯,並放寬至12人一枱。至於卡拉OK、酒吧、夜店等,若已打疫苗,可放寬入座率至七成半,以及營業至更晚。官員明確表明目標是在今年9月前大幅提升本港的新冠疫苗接種率。
政府谷針「有賞有罰」,另一方面,若第5波疫情爆發,將會要求未接種疫苗人士遵守嚴謹限制,例如檢疫時間較長、接受更頻密檢測,甚至不允許未接種疫苗人士進入食肆及學校等特定場所,更強調打疫苗將會是市民到內地或出國外遊必不可少的要求。換句話說,旅遊出境首先免問,不打針不准在街外吃飯睇戲,不准返學,家長連去學校接子女都受攔阻。
種種措施變相懲罰沒有打疫苗的市民,就算裝了「安心出行」也郁不得其正,社交以至天倫樂也受限制,這樣有否違反人權已經值得斟酌,而且明顯造成分化,歐洲部分國家對「疫苗氣泡」有異議,便是因為措施涉及歧視,到時掀起訴訟潮更加添煩添亂。官員帶頭分化,產生後遺症有沒有考量清楚?如果家長也被標籤,子女會否因此被校方另行處理,被編組不准參與大隊上堂?小小心靈可以抵受這種對待嗎?
別以為谷針只是影響一般市民,其實商戶也是受牽連。市民被禁堂食,大不了可以買外賣食物,香港地有錢不會餓死。說到不能看戲,還可以回家看電視上網,但食肆、戲院,打開門口做生意,當然希望客似雲來,但若只准有打疫苗者光顧,以現時兩成接種率計算。即是10個有8個沒有資格入內消費,店舖難道要「食穀種」?恐怕又掀起一輪倒閉潮!
為求谷針無所不用其極,卻忘了最基本就是向市民解說疫苗風險,釋除疑慮,可嘆政府又重蹈修訂《逃犯條例》的覆轍,解說不力,徒惹市民不滿。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批評政府,公布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不良事故數據的方法,令人錯誤聯想起疫苗安全性的問題,當局即使要花九牛二虎之力,都要設法逆轉市民的錯覺,否則一直只有10至20%人接種,即使全球恢復通關,本港都「冇得開」。
何栢良更踢爆政府「掩眼法」誇大接種率,若以全港有750萬人口計算,有約135萬人接種新冠疫苗,接種率應為18%,但當局卻以16歲或以上人口作為基數,令網上公布的接種率高於18%,這種數據計算方法,並不符合全球做法。而政府定期公布在公院死亡、急性中風,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的個案數字,當中可能有七至八成為65歲以上;但已接種群組內,卻分別僅佔有1%和4.9%人,屬80歲以上和70至79歲,應該按年齡層分析,而不應直接比較兩組數字,現時的做法比較偏頗,並無足夠說服力。
資訊發達,市民可以參考比較不同來源,更不會盲從附和,性命攸關,多多錢也不能買一條人命,更何況特區空有疫苗基金,聲稱可賠償二、三百萬元,死了幾十人,出事數目也不少,卻有誰可以拿取賠償,恐怕死後要解剖,遺體無辜捱多幾刀,家屬也未能討回公道。香港人並非見錢開眼,正如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所說,健康無價,若本身的慢性疾病不穩定仍前往接種,即使獲得獎品都「冇命享」。例如阿斯利康疫苗有血栓風險,就算打針送錢,有多少港人敢打這款疫苗?
港府谷針力度加大,過猶不及,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疫苗滯銷,便應想辦法先處理,而不是逼迫市民打針,本末倒置。對於現時存貨及約550萬劑未付運的復必泰疫苗,藥劑師建議除了將部分捐予世界衞生組織之外,亦可將另一部分轉購針對變種病毒的第二代疫苗,作為第一代疫苗的加強劑。日後再採購疫苗時,可以將採購量減半至每款375萬劑。以復必泰疫苗為例,藥廠將在內地設置廠房,屆時即使外地供港疫苗不足,仍可以很快運抵本港。
各界並非反對打疫苗,爭議的只是政府推動疫苗措施,有否影響民生,甚至擾民。打不打針,市民絕對有權利選擇,不容強權剝削。昨日發現有警員初步確診,連續多日本地零確診疑似斷纜,而且新增4宗輸入個案,政府把關都未竟全功,與其花盡心思去谷針,不如好好反省防疫漏洞出自哪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