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童證中招 疑雙重病毒干擾檢測

本港已持續多日沒發現本地不明源頭個案,但上周一名4歲男童被驗出病毒後,一直無法確定他到底是染疫新案或樣本出錯,也成為本港是否可在今日達連續28日沒有本地源頭不明個案紀錄的關鍵。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到檢測承辦商「金域」的化驗所,及政府化驗所查找原因後表示,患者料屬真感染個案,推斷有兩種可能性,包括該名居於石硤尾白田邨的4歲童早於今年1月已感染,現時驗出的屬病毒殘餘;或患者同時感染新冠肺炎或另一種病毒,引致病毒干擾現象,故有病毒量低、抗體延遲出現的情況。專家團隊需時繼續研究。

袁國勇昨巡查化驗所後表示,4歲患者的所有接觸者都沒有任何人確診,且患者及其接觸者均沒有抗體,而病人入院前有發燒、喉腫、鼻水等病徵,然後出皮疹才退燒。由於新冠病毒感染者少有出皮疹的情況,相關線索令人懷疑患者是假確診(即假陽性)。

他又指,到訪金域化驗所及政府公共衞生化驗所視察後,看不到有任何污染的漏洞,港大以病人同期的樣本進行兩個病毒測試後,結果均顯示有病毒,換言之,今次病人樣本是真確診。

或1月已經感染 殘留呼吸道

他解釋,相關情況有幾種可能性,第一是患者可能於今年1月,石硤尾白田邨出現群組感染時已染疫,但無病徵,研究指19至20%沒病徵人士感染後不會出現抗體,但呼吸道樣本仍有病毒殘餘,可維持2至6個月。另一可能是,病人可能有兩種病毒同時感染,致病毒雙重感染引起的病毒干擾,令新冠病毒繁殖壓低,所以其病毒量低,以及抗體延遲出現。

患者病毒量低 難作基因排序

不過,患者的樣本沒能進行基因排序,袁解釋,病毒核酸測試(PCR)分為兩種,包括單重病毒核酸測試,以及多重病毒核酸測試,當中基因排序須採用後者進行,但其敏感度較低,今次事件的4歲男童病毒數值(CT值)高於30,即病毒量低,進行多重病毒核酸測試時會難以找出病毒,故做不到基因排序,但患者樣本對病毒基因序列脗合,證明患者真的曾染疫,只是未知何時感染,為謹慎起見,仍會將個案當成急性確診個案處理。

另外,本港昨新增一宗確診個案,為輸入個案,患者為一名26歲印尼抵港外傭。至今本港個案累計11,829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