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們在熱談香港的演藝事業是否已死,不少人認為咱們能投入的資金,遠不如中國內地和南韓,所以「好難夠人玩」。然而,近日無意中發現,我20年前欣賞的一些香港武俠劇集,原來不少內地年輕人也熟悉,他們是在網絡或電視重播中看過。這些武俠劇在內地翻拍過多次,投資巨大,但不少人還是喜歡香港版本,究其原因,是當年的港劇選角出色,主角、配角都演得入木三分。因此,製作是否龐大,不是唯一的致勝之道,藝人演技如何,可能更重要。
近日香港演藝界有兩位資深的男配角去世,一位表明熱愛國家,故被歸類為「藍絲」藝人;一位曾自稱支持本土,就被視作「黃絲」藝人。中國人習慣死者為大,故對兩位演員都是極力稱頌,說二人都是「神級」演技。今日筆者不論黃藍,純粹以戲論戲,那位藍藝人的演出向來恰如其分,確是無可挑剔。然而早前我對黃藝人卻印象欠佳,因為幾年前看過他在劇集中飾演大律師,該角色個性奸險,他就用石堅時代那種演奸角的模式來做戲,在螢幕前擠眉弄眼,很是浮誇。我心想,這年頭演奸人,戲該在面皮底下去做,沒有壞人會在臉上寫着「我是大壞蛋」幾個字吧。
不過,黃藝人離世後,電視台播出他的舊作片段,使我對他的演技有少許改觀,原來他演一些市井人物頗出色,只是一旦演事業成功人士,就似乎不大合適。反觀上述的藍藝人,之所以每個角色都能成功,是因為他一直在做 「本分」的戲,不會胡亂作越級挑戰。
其實,即使強如周潤發、周星馳,也不是所有角色都能演好,你叫星爺正正經經去做一個律政強人,恐怕也不容易。所以,若然往後香港的演藝界能夠量才而用,而演員又在自己擅長的範圍內發揮到最好,相信本地娛樂事業還是會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