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正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公眾諮詢,透過向生產商收取循環再造徵費,又用0.1元回贈增加誘因讓市民回收。然而,有環保團體發現,在本港灘岸拾獲的膠樽,約六成樽身印有簡體字,被視為內地品牌,比上次報告中的48%增14個百分點,整體最多來自華潤集團旗下的內地品牌華潤怡寶。環團指屢在港灘發現內地膠樽,認為環保署嚴重低估海洋垃圾或由內地漂流到港問題,籲政府盡快處理。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於2019年9月至去年11月期間,到20個非政府刊憲灘岸,如烏石角、大埔元洲仔公園、船灣副壩、塔門弓背灣、東平洲龍落水等進行合共40次淨灘,並完成《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
報告指共收集到440多個品牌共10,349個膠樽,在可識別品牌膠樽中,有6,044個樽上印有簡體字,視為內地品牌;印有繁體字、即本地品牌膠樽則有3,485個;其餘的膠樽印有其他語言。當中最多為華潤怡寶(20%),其次為可口可樂(14%)、維他(11%)、康師傅(9%)、景田百歲山(7%)等。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認為,環保署指香港海洋垃圾95%源自本地的結論,是嚴重低估實況,促請當局檢視及修訂調查方法,並加強粵港官方的「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協作;期望內地飲品生產商主動參照本地品牌,公開承諾在2025年回收七至九成所出售的飲品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