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當你看見一群人在布網、抓雀鳥時,請不必驚慌,因為他們可能正在進行鳥類環誌的工作。香港觀鳥會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有關工作,為雀鳥度高磅重,並套上腳環,收集鳥類數據作監察,以及培訓鳥類環誌專業技術,助鳥類研究和保育。圖/文:朱偉坤/梁錦麟
鳥類環誌往往需要在雀鳥睡醒前進行,採訪當日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阿東)在清晨6時,就開始摸黑進入一片樹林,為鳥類環誌做準備。
「唔好咁大聲,好容易嚇親啲雀仔。」到達目的地,整頓裝備後,阿東就繼續摸黑上山,爭取在雀鳥醒來前,在雀鳥經常出沒的地方布置霧網。看似容易,但為免雀鳥受傷,霧網比普通網更為幼細,加上光線昏暗,架設起來並非易事。
布網難,解網更難。每隔一段時間,研究人員就需要檢查霧網,一旦有雀鳥被網纏着,就要為牠解開,並開始度高、磅重。在解網的時候很講究經驗及技巧,既要保持鎮定,運用適當力度,耐心將網打開,畢竟雀鳥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解網後,就會將雀鳥放在白色布袋內,再一隻隻開始度高、磅重,分別量度並收集牠們的重量、翼長及尾長等數據。除收集數據外,亦要為雀鳥套上腳環。每個腳環都獨一無二,其他國家的環誌人員可以透過腳環,和環鳥會交換資料,久而久之,就能綜合各地環誌的資料,如雀鳥的遷徙路線,再作進一步的保育行動。
為人熟悉的黑臉琵鷺就是於1994年開展全球同步普查,透過環誌記錄,找出每個落腳點,整合黑臉琵鷺的遷徙路線,使各地保育組織能在特定地方進行保育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由1994年,全球僅351隻,升至2019年的4,463隻。
在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後一年,阿東就開始接觸鳥類環誌,他直言,經過25年後,感覺仍然震撼。阿東指,環誌和觀鳥感覺不同,始終是有一條生命在手中,必須謹慎對待,為雀鳥的安全負責,亦感覺到雀鳥和自己之間的連結。「而且每一次都會係一個挑戰,你永遠唔會知下一秒係點,唔會知今日係冇收穫,定係搵到新嘅雀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