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陰霾驅之不散下,牛年伊始不僅沒有萬象更新,生產口罩的本地企業更是陷於窮途末路,一片愁雲慘霧。去年疫情爆發之初,香港一罩難求,港府為了解決燃眉之急,不惜出口術鼓勵及資助本地廠商生產口罩。一年過去,本地口罩供應氾濫成災,港府對此卻撒手不理,業界倒閉潮一觸即發,勢令本已低迷的經濟雪上加霜。
因為港府全球採購口罩失敗,引發去年初一幕幕港人餐風飲露通宵排隊搶購口罩的悲情場面,一盒口罩動輒炒上數百甚至上千元依然爭崩頭,揭開港府抗疫無能的序幕。特首林鄭月娥為了解決口罩荒,去年3月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商經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資助計劃下20條生產線合共獲得超過1,456萬元資助,月產逾4,000萬個口罩,已供應給政府的口罩數量逾2.5億個。
表面看,資助計劃圓滿解決一罩難求的問題,而政府亦有優先採購本地口罩,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實際上,目前口罩因為供過於求,本地口罩不僅嚴重滯銷,甚至大量囤積,業界直指本地口罩已沒有出路,大量生產線被迫「停機」,200間口罩廠之中,未來3個月恐有三分之一倒閉。投資者血本無歸也就罷了,又一批基層工人失業才是最聞者心酸。
誠然,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做。本地企業一窩蜂加入生產口罩行列,無非覷準口罩供應不足,這一門生意大有可為,急欲在市場上分一杯羹,加上政府鼓勵支持,同時希望在疫情吃緊之際發揮港人自救精神,遂投入巨資購置機器設廠生產。詎料計劃趕不上變化,正正因為太多人同時間加入競爭,市場提早飽和,終於「做爛市」。有業界代表坦言投資2,000萬元,至今回本無期,許多同業只能黯然止蝕離場,冀港府不要講完就算,起碼減省繁文縟節協助業界將口罩出口外國,並增加政府採購量。無奈港府做事向來「有頭威、無尾陣」,而且往往高舉自由市場旗幟而拒絕作為,口罩廠商恐怕注定成為港府施政雷大雨小的最新受害者。
問題是,即使撇開港府出口術鼓勵港人設廠這一筆不談,即使只為打救「香港製造」這塊招牌,已值得港府加大力度扶持。可以看見,現時市面的口罩美輪美奐,花樣百出,正是港人靈活變通、提高競爭力的反映,何況「香港製造」至今仍是國際間的信心保證,只要港府肯打破自由市場的迷思,花心思協助業界謀求出路,向外國市場提供專業認證和宣傳,不難成為本港一門新興產業,總勝過浪費兩、三億元生產乏人問津的「銅芯口罩」。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發表,財爺陳茂波呼籲市民齊心對抗財赤,更預告「應使則使」、「睇餸食飯」,似已為「閂水喉」鋪定後路。在疫情未止、通關無期之際,所謂的應使則使其實同見死不救無異,一旦失業、倒閉、結業、破產如怒潮湧至,欲哭無淚的豈止口罩廠商,整個香港皆徹底沉淪,港府還要死攬自由經濟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