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農曆新年,相信港人對去年新春每日外出搶購口罩的「指定活動」仍歷歷在目,口罩在疫情初期成為戰略物資,一罩難求。市民冒寒風通宵排隊搶口罩,炒至數百元一盒仍有價有市,本地口罩廠如雨後春筍,愈開愈多。一年過去,本地口罩已面臨嚴重滯銷,業界將口罩推陳出新、改良設計以謀出路,惟未能擋住結業潮之勢,業界料未來3個月,約200間本地口罩廠中,恐有三分一倒閉。有議員狠斥政府在口罩供應策略上「行錯棋」,一年間由口罩荒以至供應過盛,反映本地口罩廠欠缺支援、進退失據,促檢討本地口罩支援政策。
疫情初期口罩嚴重短缺,港府更因在全球採購口罩失敗,而一度發表叫官員「戴了都要除落嚟」的言論,後來卻立例要求全民戴口罩,令口罩成為日常必需品。港府去年3月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資助20條本地生產線,每條獲資助的生產線,每月生產首200萬個口罩會售予政府,為期一年。
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主席陳國曦表示,現時本港約有200間本地口罩廠、一條生產線每日運作8小時為例,平均一日可生產約700至800萬個口罩,惟在口罩氾濫下,估計市面的傳統藍、白色口罩囤貨多達7,000萬個。「以前係人求口罩,依家係口罩求人」,陳以自己廠房為例,產量較高峰期時急跌八成,原本有8條生產線,現只餘1條運作。
他指市場競爭大,形容本地口罩廠已達瓶頸位,業界要生存需要求變,發展出彩色及印花口罩,款式亦由平面到設計立體口罩。惟內地進口的口罩無論成本及售價均低本地口罩一大截,致銷情不理想,部分更已停機待產,他預計未來3個月會有三分一的本地廠家倒閉,大部分廠家本身有正業,口罩做不住,寧「摺埋」止蝕離場。
回想當初在港設廠,所有由零開始,陳指當時信念是希望香港人能自救。惟過程一波三折,「初期真係心酸、心傷、崩潰,一部機器要120萬,買返嚟係郁唔到,又冇技術人員,又唔識安裝,當時又無通關,只靠視頻(聯絡生產商),話1分鐘可以做到100個,但買返嚟係10個都做唔到。」採購原材料同樣受騙,他指原材料全球瘋搶,尤其是口罩中間層最貴的熔噴布,成功搶購後找驗證公司化驗,卻證實布料質素不合格,光是買機器及原材料被騙500萬元。
對於未來出路,陳指要生存需將口罩出口,外國市場需求較大,但申請出口證書需時半年至一年,能否捱過目前難關仍屬未知數。他指除了有幸參與港府「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僅資助20條口罩生產線的公司,大部分本地口罩廠從沒獲政府資助一分一毫。他希望港府倣效台灣,率先採購本地口罩,「淨係公務員、食環署及醫院每日用好多口罩,已幫到好多。」他又希望港府為本地口罩廠提供資助,延長經營壽命,一旦未來爆發新疫症,都可自給自足。
疫情一年過去,陳指自家口罩廠投資了2,000萬元,至今仍未回本,「當時大家都只係諗回本期會長啲,但冇諗過會變成寒冰期,依家直頭係睇唔到有冇得回本。」他指會繼續咬實牙關堅持下去,「做到養唔起班伙記為止。」不過,他有信心口罩會成為大眾日常必需品,「好似出街帶紙巾喺手袋一樣」,相信港人對口罩的需求會持續下去。
議員柯創盛指,業界現時經營情況嚴峻,相信全行已「見真章」,斥政府在口罩供應策略上「行錯棋」,形容措施進退失據,導致市民面臨疫情前期一罩難求,現時卻面對口罩供應過盛的情況,對生產商而言並不公道,冀政府可協助口罩廠維持生計。柯又批評,政府在口罩供應及銷售安排上未能與時並進,認為須檢視非常措施的可持續性,例如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又建議政府可在內部作資源調配,包括向公眾派口罩時採用本地口罩,或鼓勵市民購買本地製造的口罩等。靜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