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別氣候大使克里於1月底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在討論解決氣候危機的未來行動時表示,「我們與中國之間存有嚴重分歧,這些問題都不會以氣候有關的討論來作交易條件。」
克里批評中國在減排的努力不夠,「還不夠好」!說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70%的燃煤電廠提供資金援助。又批評中國在去年12月宣布,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比其他國家給出的最後期限晚了10年!
對此「還不夠好」的批評,北京還擊華盛頓謂,美國是歷史上最大的污染者,也是當前最大的污染者。上屆政府已退出了《巴黎協定》,並拒絕減排資金的承諾。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人口最多。總體碳排放量無疑也是全球最多的;但中國的人均排放量「2019」便是全球第37,德國32,日本28,美國13,加拿大12,澳洲9。一個澳洲人的碳排量是一個中國人的兩倍!那就是有36個國家的公民的污染程度遠高於中國人的。換句話說,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處境比普通中國公民的可持續性要差,反之,則存在着更多的減排機會。
再者,中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僅在20世紀最後幾十年才開始快速工業化。西方國家於19世紀初開始工業化,它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貢獻了更多更長的時間,並從中獲得了工業化的經濟利益。截至2017年,中國的累積排放量排名第三,約佔總排放量的12.7%。相比之下,美國排在第一位,佔總排放的25%,而歐洲排在第二位,佔22%。此外,按人均累積排放量計算,中國的排名仍低於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和俄羅斯。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外國消費者是中國生產的主要受益者,中國生產的價廉物美的產品大受歡迎。換句話說,中國工廠排放碳以滿足國外市場的需求。如果中國不生產這些產品,那麼它們將不得不在其他地方生產,而排放將歸因於另一個國家。因此,其他國家已經有效地將其排放和污染「轉移」到了中國。如果根據商品消費而不是生產來核算排放量,中國排放量的22.5%可以追溯到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如英國下議院的數據,表明以消費為基礎的核算將使中國的排放量減少45%。按人均計算的以消費為基礎的排放量表明,美國人的消費量比中國人的高4倍。平均而言,中國公民的污染程度遠低於發達世界的公民。它的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只是在最近幾年才產生的,基本上是為了其他國家的需求而產生的。
此外,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已經為緩解氣候變化不知不覺的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經濟學人》2014年底報道,迄今為止,針對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政府行政措施來自《蒙特利爾議定書》「第一」,水電和核電的使用「第二」,以及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第三」。據估計,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已成功的減少了1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況且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生產國,在核電的投資和創新方面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除了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投入外,在2015年的《巴黎協定》中,中國還同意在2030年前將其總體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降低60%至65%。中國更承認自己是發展中的大國,並願意承擔氣候變化的「共同而有區別的應對責任」。與此同時,也要求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雄心勃勃的承諾。
美國人口佔全球的5%,擁有全世界25%的機動汽車,耗掉全球40%的汽油;碳排放是4倍全球的人均值,用電量也是5倍世界人均量!難怪有說,「如果全世界的人們都追尋美國夢,活着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4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我們的存在!」
美國夢本來就是為美國人而設的。不是美國人,就只能靠邊站?!
何志平